徐兆紅 喻洪流
(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上海 200093)
《人體輔助康復器械》是醫療器械專業康復研究方向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其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含了康復輔助技術、用于個人醫療的輔助器具、技能訓練輔助器具、假肢矯形器、生活自理和防護輔助器具、個人移動的輔助器具、家務管理的輔助器具、家庭及其他場所使用的家具及配件、通訊和信息及信號輔助器具、產品及物品管理的輔助器具、改善環境的輔助器具和設備工具與機器、用于休閑娛樂的輔助器具等[1-2]。但是由于我國康復研究領域人員整體專業素質和文化水平與國外相比偏低,僅有西安交通大學王玨教授編寫的研究生創新教育系列教材《康復工程基礎-輔助技術》[3],目前還沒有一本適合于本科生教學的《人體輔助康復器械》的授課教材。因此,作者在收集和整理大量與《人體輔助康復器械》相關的材料進行自編授課講義、講授的過程中的嘗試與總結、以及課題實驗教改項目與經驗,從多方面探討了可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改革方案。
人體輔助康復器械是利用輔助技術將輔助器具產品因人而異地配置于殘障者,起到補償或替代身體障礙的功能;以工程的手段輔以矯治、固定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實現生活自理,參與社會活動。從學科上看,康復輔具屬于生物醫學工程中的康復工程范疇,以康復醫學、生物力學、工效學、仿生學、機械工程、控制工程、電子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工程等領域為基礎,以人體功能評定、診斷、恢復、補償、訓練和監護設備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從應用上看,康復輔具是幫助身體功能障礙者,特別是身體功能性衰退者回歸社會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對于某些身體功能障礙,配置輔具甚至是唯一的康復手段。《人體輔助康復器械》課程的講授,內容繁多,與實際項目結合比較緊密,書本上的名詞解釋比較枯燥無味,難于被學生理解。為做到講授生動形象,知識點便于學生接受、掌握和應用,作者結合了康復專業本科生已修課程的特色,如人體生物力學、假肢與矯形器、數字電路、模擬電路、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三維造型軟件UG等,以及學生未來的就業趨勢和社會康復領域高文化層次人才的需求,作者對這門課程采用理論結合實踐項目的授課方式進行講授,經過實踐后,發現課堂效果較佳,學生反映較好,對人體輔助康復器具的類別、用途和原理印象深刻,課堂氣氛較輕松,效果良好。作者承擔了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醫療器械專業《人體輔助康復器械》課程的教學工作,現將教學上的一些經驗和體會進行探討和研究。
《人體輔助康復器械》這門課程中涉及到的主要項目包括假肢矯形器、輪椅車、康復機器人[4]等。在講授矯形器時,首先復習矯形患者的臨床特征、矯形器的類型、制作材料、結構等,然后請康復醫院的矯形器制作師傅到學院康復工程研究所實驗室面對學生進行實體制作,并讓學生穿戴,體驗制作成果。在學生參與矯形器的制作與體驗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加深了學生對矯形器的認識,對矯形器的原理更理解。在講授假肢時,首先介紹假肢的機械結構、控制方式與工作原理,然后鼓勵學生參加上海市的康復博覽會,并帶領學生到假肢廠參觀實習,讓學生對假肢的產品分類、檢測項目、技術要求、試驗方法、裝配要求、設計、制造、維修和檢驗等工作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找到相應的應用領域,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對書本知識有個全新的認識。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他們在工作中不斷地更新知識、始終處于知識的前沿,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人體輔助康復器械》這門課程涉及多方面的康復器械與輔助技術,為培養學生創新性、實戰性和穩扎穩打學習態度,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采用結合課程內容的創新設計方式,讓學生分組去完成有代表性的康復輔助器械設計,鍛煉學生對康復產品的市場調研能力與設計創新能力。如把康復班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完成三給創新設計項目,創新項目一:踝關節康復器械的創新設計,創新項目二:聾啞人環境感知器具設計,創新項目三:新型上肢假肢肘關節設計。通過創新項目,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或網絡資源查資料,培養他們合作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人體輔助康復器械》課程的講授,作者還處在不斷的摸索過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康復器械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這就給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要求專業課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采取多種途徑,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醫療器械專業學生對康復輔助技術的興趣,努力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統一,為我國康復工程教育事業作貢獻。
[1]沈曉軍,張曉玉.我國康復輔具發展概況.中國醫療設備,2009,24(12):1-4.
[2]張曉玉.個人移動輔助器具的分類、現狀和未來目標.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9):885-888.
[3]王玨.康復工程基礎-輔助技術.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4]丁敏,李民,吳慶文,沈海濤.下肢步態康復機器人: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35):6604-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