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書,偉人是榜樣,而身邊的人隨時都是自己的衡量標準。——題記
韓愈的《師說》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活中并不只有哪些知識淵博、德高望重的長者才能作為從師地對象,而且你不一定能高攀得到這些。其實,在你身邊的人的身上多多少少也有值得你學習的東西。正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任何人都有長短。學習他人,我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擇善而從。擇善而從并不是簡單的,一味的繼承,我們需要思考。不是他人所有的優點都適合你,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想要成為新人,我們先要從他人那里得到知識,這個知識不是他人“送給”的,最好是自己“拿來”的。當你發現他人再沒有東西可讓你“拿”時,你并不是就此止步,不應簡單的滿足。否則,你將亦步亦趨,永遠在他人身后,止步不前。如果每個人都簡單的滿足,那世界也變得簡單了,將是何等的枯燥、乏味。
如齊白石老先生所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我們要的不只是簡單的學習,更多的是創新。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條件,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知識就是力量,學習的過程就是量變的過程。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人到新人,物到新物地飛躍和發展。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變通不法古,治世不一道”。不管如何,學習到適合的時候,脫離他人的模式,追求自我發展是正確的。
東施效顰,邯鄲學步,鸚鵡學舌,很多例子都告訴我們:學習他人不是生搬硬套,學習他人不是拘泥于時,學習他人不是亦步亦趨。
學習他人,保持一顆向上的心,就不會落得人云亦云!
點評:只有深得魯迅大師的精髓,方能成就如此佳作。文中大量引用名言警句作為有力的論據,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文章內容豐富,論點突出,論證中充滿了思辨的味道。雖然是雜文,但是文中卻沒有一般雜文的刻薄、尖酸,有的僅僅是理性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