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英博和AB的整合已經不再是我們的工作議程。未來,百威英博在中國的夢想還遠遠不止現在這些。”面對“今后發展重點”的提問,百威英博亞太區總裁傅玫凱的回答彰顯出喘息之后的迫不及待。
此前,在英博集團與美國啤酒商安海斯-布希公司(以下簡稱AB)的“驚天大合并”之后,新成立的全球第一大啤酒商——百威英博一度放慢了其在中國的擴張速度。
減速的代價是,盡管百威英博也覬覦“西南最大的一塊肥肉”重啤股份(以下簡稱重啤)12.25%的國有股權,但因深陷整合難題,2010年5月,這塊肥肉最終還是落入了百威英博的老對手——丹麥企業嘉士伯囊中。
但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一開始,情況再度逆轉,百威英博在中國接連出手:先拿下了遼寧的大雪啤酒,又從青島啤酒手里“橫刀”奪下河南第二大企業的維雪啤酒。
短時間內的數次出手似乎宣告,合并的陣痛已經過去,那個以60億元天價打敗所有對手,成功收購福建雪津啤酒的百威英博又回來了。
但似乎,如今的百威英博,跟之前多少有了一些不一樣。
控股權更重要?
其實,比起同時期進入中國的其他外資企業,百威英博更加專注在中國的擴張。
“去年我們的銷量增長了10%,銷售增長了12%,產能增加19%。”對于近幾年的擴張成果,百威英博的全球CEO薄睿拓相當滿意。
數字顯示,如今,全世界啤酒年銷量增長的50%出自中國,這一增長勢頭支撐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啤酒生產和消費國。順理成章,中國的啤酒市場成為了世界啤酒巨頭貼身肉搏的逐鹿場。
仔細審視中國啤酒行業前五強的背后,除了燕京啤酒,世界級的巨頭身影頻現:老大華潤雪花背后有控股49%的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商SABMiller公司,青島啤酒背后有日本朝日啤酒。
“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的策略已經發生分化,以朝日、麒麟為代表的外資已經逐漸退居幕后;以喜力為代表的則放棄了全線擴張,專心高端市場;而以百威英博、嘉士伯為代表的企業則依然在攻城拔寨,把中國作為重要的增長市場在操作。”蘇賽特商業數據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保均對《英才》記者表示。
李保均所說的攻城拔寨,指的是百威英博在中國的一系列合資及小規模收購。
早在1984年,原英博集團就開始與珠三角地區的龍頭老大——珠江啤酒合作。現在,已經持有珠江啤酒25.3%的股份。
1997年,原英博集團通過全資收購南京金陵啤酒正式獨立亮相。此后,浙江的雙鹿、紅石梁、KK,湖北的金龍泉
DaMQDjZ55A2dUp7nw1PPwg==,長沙的白沙,福建的雪津先后落入英博之手,并購對象多是區域性企業。
而原AB公司在收購上更偏好全國性大企業:2004年全資收購哈爾濱啤酒;2005年增持青島啤酒H股股份至27%,成為第二大股東。
“對于巨頭而言,產能很重要,但控股權更重要。如果沒有控股權,巨頭就很難讓其參股的企業執行自己的戰略,這會直接導致市場競爭的不利。”李保均坦言,最近幾年,無論是跨國企業還是本土巨頭,對于擴張方式,都以全資收購為主,參股、合資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少。
而回看百威英博的歷史,更是一系列收購史。這個公司就是由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公司不斷并購、重組而來的,并購是其最慣用的擴張手段。
事實上,當一個寡頭試圖進入其他寡頭的優勢市場時,擴張的方式不外乎全資收購、或相對控股該區域的強勢品牌,以及投資自建生產基地兩種。
而隨著中國市場情況的不斷變化,百威英博在中國的擴張思路也開始轉變。對此,傅玫凱的解釋相當直白:“十年前,百威英博剛進入中國時,通過合資應該是比較合理、穩妥的方法。而現在,我們在擴張策略上則有所變動——現在的百威英博完全有能力自主投資在中國建立新的酒廠,并獲得成功。”
進入寡頭競爭時代?
“其他大區也有可能借鑒中國的擴張模式。”薄睿拓對《英才》記者表示,在他看來,擴張方式的選擇十分重要。
薄睿拓所說的模式正是投資建廠。剛剛,百威英博在四川資陽投資建立了其中國第三個生產基地,力圖在西南市場多分一杯羹。而建立該廠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南市場上的百威啤酒都是從湖北武漢運輸過去的。傅玫凱坦承,建立該生產基地的投資僅僅為6.5億元,但新基地的投產卻將極大降低西南市場的物流成本。
“事實上,在百威英博發力之前,嘉士伯和業界稱之為“西南虎”的華潤雪花早已盤踞于此:嘉士伯與區域品牌蘭州黃河、啤酒花、西藏發展等均有股權關系,占領了西部地區將近一半的市場;華潤雪花占據了四川省七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傅玫凱表示,未來,百威英博將繼續擴大產能,投資擴建、興建更多的酒廠:“我們現在在福建漳州、河南新鄉、吉林延吉,遼寧的營口、錦州都有在建的項目。同時,我們也在尋找建立新廠的可能性,兩周前我剛剛去考察了廣西。”
之所以看淡合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外資巨頭一直很難從與國有企業的合資中占到便宜。原AB公司早在1993年青啤在香港上市時持有青啤5%的股權,2005年持股達到27%。而據青啤原董事長李桂榮回憶,在青啤和AB合作之初,雙方簽訂了一個排他性協議:A B所占股權不能超過27%,表決權只有20%,其余的7%交給青島市國資委。市場普遍認為,盡管收購股權時付出了大筆資金,但原A B公司一直無法控制青啤,此樁收購形同財務投資,缺乏戰略價值。最終,2009年2月,百威英博整合后不久,就將持有的青啤股權轉讓給日本朝日啤酒,成交價格是6.6億美元。
“現在,中國啤酒行業并購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初步進入寡頭競爭時代。接下來的局勢,在每個區域的競爭,都是國際級巨頭之間的‘貼身肉搏’。”李保均指出。
事實上,經過不斷地并購整合,中國啤酒企業的數量已經從鼎盛時期的800多家,下降到了2010年末的200家左右。排名前五的華潤雪花、青島、百威英博、燕京和嘉士伯的銷量超過了整個行業的70%。“很多區域市場除了寡頭,已經很難找到適合寡頭收購的企業,即便有,也會因為競購激烈而導致收購成本大漲。”
“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啤酒企業處于虧損狀態。而只有負債、渠道情況良好的企業才值得收購,收購劣質企業還不如另建新廠。”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啤酒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杜福泰說出了自建廠的另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