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有著27年歷史,45家分店,年營業收入超百億的大型連鎖百貨企業,總部至今依然在租來的寫字樓里辦公。這似乎有點不可想象,但這卻正是天虹一直以來依靠“輕資產”快速擴張的一個佐證。
2010年6月1日,天虹商場敲響深交所中小板寶鐘之后,便憑借充沛的資金,開始駛入跑馬圈地的快行線。然而在規模快速擴張的背后,卻是其在擴張方式上的特殊商業邏輯。
2011年,天虹商場依然保持著開店的速度,分別于5月和6月連續發布兩則公告,一則是進駐北京新奧購物中心,搶占亞奧核心商圈;另一則是在南昌市紅谷灘投資優質地皮,購置物業開新店。
但是,天虹商場的區域性滲透,與多數大型購物中心激進式的圈地又并不相同。在有的投資人看來,即便是上市之后每年按照10個店面的速度擴張,也是相對緩慢的,而且由于擴張模式的輕資產化,從歷次投資手筆看,也并不驚人。
如何把握擴張速度和質量,如何保持節奏感,恐怕對天虹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在天虹商場總經理賴偉宣看來,未來天虹的擴張模式雖然要保持一貫的輕資產擴張速度,但同時為了著眼長遠,也要適當地增加自有物業的比重,就像天虹也要蓋自己的總部大樓一樣,天虹需要有一些永久持有的優質資產。
資產“輕+重”
“十多年來,對于規模和效益,我們把握兩個參照系指標,一看內部所能擁有的資源,可以支撐多快的發展速度,二看與行業標桿、競爭對手的速度之間的關系”,賴偉宣對《英才》記者坦言,一路走下來,可能因為內在資源限制錯失了一些快速發展的機會,但是,整體速度并不慢。
值得注意的是,天虹商場是國有控股的中外合資連鎖百貨企業,其控股股東是中國航空技術深圳有限公司,系隸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下屬子公司。盡管,央企大股東資本雄厚,但是,天虹商場從初創期開始,并沒有選擇以買地、圈地、收購、快速建店的方式來拓展,而是保持了母公司一貫的穩健作風。
“用銀行貸款去建店,變成一種固定投資,經營上出一點問題,資金鏈就可能會斷裂,很多同行因此死掉”,于是,在起步之初,面對資本金小、給股東分紅等壓力下,賴偉宣稱,天虹商場要想快速發展,只有走一條“輕資產”之路。
“輕資產”,是一種以租賃店鋪、寫字樓的形式來經營百貨公司,保證了高速的資產周轉率、投資回報率和凈資產收益率。
只是,借此渡過早期的資本壓力之后,“輕資產”不可逾越的風險又開始顯露。15—20年租賃期滿后,當年廉價的商圈變成了旺鋪,業主或者要求大幅漲價,或者干脆自行經營。如此一來,百貨公司就像是“做嫁衣裳”一般陷入尷尬。
顯然,步入“中年期”的天虹商場,遇到了類似困擾。
于是,上市之后的幾宗交易開始與新增自有物業門店有關。比如,2011年6月1日,公司下屬子公司深圳市天虹置業有限公司與南昌聯發置業有限公司簽訂《商品房買賣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