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央企將成為“干干凈凈”的上市公司,不帶母公司,不帶存續企業,徹底實現市場化。這是國資委劃定的大方向。
在這個大方向之下,央企整體上市是今年國資委力推的重頭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說,央企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將在繼續建立各種規章制度、規范央企行為、減少央企數量、推進央企董事會建設等基礎上,重點轉向對央企母公司的法人整體改制和法人整體上市。
這無疑是一場“痛感劇烈”的攻堅戰。
早在2003年底,國資委成立之年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就提出了整體上市的思想。國資委主任王勇年初在全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表示,2011年要繼續推動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大型國企整體上市。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業為實際控制人且持股比例在20%以上的上市公司共有322家,但實現整體上市包括主營業務整體上市的央企還不足50家。
個中緣由相當復雜,問題包括整體上市時是采用國有控股公司的方式還是國資委直接履行大股東職責?部分央企輔業或者包袱問題應如何處理?采用哪種模式整體上市才能實現利益最優分配?如何促進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和經營機制轉換等等?
直到今日,這些問題依然是央企面對的困擾。
“國有企業要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公司治理,應盡可能走整體上市這一步。不對母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使母公司成為公眾公司,即使母公司旗下二級、三級公司擁有多個上市公司,國有企業還是難以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的持續發展和做強做優都會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