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素描:
奧數、英語、外教口語、小提琴、乒乓球,沒錯,這就是宣暢給女兒安排的周末!乍一聽,這真是一位和我們雜志一貫宣揚的快樂主張十分相沖的“虎爸”。相見之后,我也很難把這些“逼迫孩子”的做法和面前這位溫文爾雅的男士聯系起來。不過,接著聽下去,我就越來越認同和佩服起這位“虎爸”。他和“虎媽”不同的是,他奏響的絕不是戰歌,而是讓孩子樂享其中的歡歌!
“虎爸”究竟用了什么招數,在如此“逼迫”孩子的情況下,孩子不僅不痛恨奧數、英語、小提琴,還十分享受和它們的關系?來分享吧!
說說奧數
奧數是我女兒至今為止最喜歡的課外班。目前,她已經進入級別比較高的奧數課程了。在學校,她的數學成績也是數一數二的。我可以很確定地說,奧數絕對不是傳說中的惡魔,能將孩子吞噬其中;反之,奧數其實是一件能帶給人終極快樂的事。這一切,取決于家長的做法。
我承認,在這一點上我有優勢。我從小就是數學尖子,而且我當時是完全地體會到了數學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從困惑、痛苦開始,然后在一步步解題、轉換思維的過程中升華,當一個人從思想的黑暗通道一下子進入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地,那真是會獲得在其他地方完全得不到的快樂!孩子玩耍也是快樂的,比如女兒玩芭比娃娃的時候,但那種快樂相對比較平穩,是一直持續的狀態,而數學是能帶給人爆發性巨大快樂的東西!我將自己的這種對數學的感悟傳遞給了女兒,然后我會陪她上奧數課,遇到她不會的題目時,我知道如何引導她思考,走出思維的困境,因為我自己可能也曾經在那些地方被磕絆過。慢慢地,女兒也越來越能體會到漫步在數學花園里的奇妙,以及解題帶來的滿足感。極致快樂——這是她對奧數的評價。
我覺得,很多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比較喜歡或者能接受什么的時候,就熱衷于給孩子報班,這當然沒什么錯,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應該是陪在孩子身邊,當她碰到困難的時候能切實地幫到她,讓她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學習,她是有支持系統的。就拿奧數來說,孩子碰到不會做的題太正常了,如果只是逼她學會、做出來,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只會是壓力,肯定不會是樂趣。
說說英語
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女兒也怵,覺得挺困難的。但是,她從小特別喜歡看書,看得很雜,我們也不怎么管,只要是閱讀,我們都鼓勵。她媽媽就利用這一點,給她買了一些句子很短,生詞不多,甚至是純笑話的雙語小冊子,一邊是中文,一邊是英文的那種。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發現她只看中文,根本不理英文。但是中文都看完了,甚至背下來了,她就開始隨便翻過來看看英文。由于中文的那些小笑話她覺得很好玩,再對照著看英文,就發現原來用英語講這個笑話是這么說的,自己居然也能看懂。慢慢地她對英語就不怵了,覺得中英文對照著看一些小故事、小笑話是件挺好玩的事。
讓她上外教課的初衷不是想讓她把口語練得多么出色,是我發現外國人的思維方式跟我們有很大差異,希望孩子能直接去體會這種差異。而且,女兒自從上了外教課,對英語的興趣大了很多。比如有一次我帶她去上課的路上,看見一個老外騎著一輛大摩托,他的T恤上寫著“Mad dog”,我覺得特別好玩,就指給女兒看,結果女兒在上課的時候就把這件事講給了她的外教老師聽。老師聽完之后,就捋著這條線講了整節課,告訴她外國人如何喜歡隨意著裝,外國很多人特別喜歡養狗,甚至把狗當成自己的孩子等等,聽得孩子特別興奮。這種外教課的效果就是導致她跟老師的關系特別好,有時候上課前她會主動問媽媽一些句子的說法,就是要把一星期里特別好玩的事講給她的外教老師聽。她已經充分地發現英文是一個能幫助她和語言不同但又情趣相投的朋友間順暢交流的工具了。
說說小提琴
小提琴是我給女兒選擇的樂器,剛開始學的時候,真的是很痛苦,有半年的時間在拉空弦,無比枯燥。那個時候,家里的老人反對過,孩子自己也想過放棄。但在這一點上我是很堅持的,我跟孩子說,樂器是能夠陪伴你一輩子的朋友,是能給你帶來快樂的伙伴。之所以選擇了小提琴,是因為它便于攜帶,以后走到哪兒都能帶著它,高興或不高興的時候都能拉上一曲。讓你學琴不是為了考級,是為了讓你享受那種能隨心所欲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感覺。
學到現在,孩子已經非常熱愛她的這個伙伴了,真的是習慣走到哪兒帶到哪兒。有一次她和姥爺去公園的時候發現有人拉琴,第二天自己也帶去跟人家一起拉,很多人圍著她看、稱贊她,讓她覺得特別有意思,也感受到了展示才藝的快樂。現在,家里的老人過生日什么的,她都會帶著自己的琴去,還特意給他們拉一些《打靶歸來》這樣的老歌,大家都很開心。
說說乒乓球
學這個的原因更簡單——眼睛。女兒小時候,眼睛有點小問題,我就想讓她通過打乒乓球來調整眼睛發育的狀況,以后不用戴眼鏡。到現在為止,女兒的眼睛是她們班里沒有問題的三個孩子之一。
還有一個和自己有關的原因,就是我們小時候,玩這些東西都是瞎“撲騰”出來的,也許會玩,但玩得不夠漂亮。而實際上,將一些競技項目玩好是一種很重要的人生資本。想想看,在我們的工作環境中,是不是都會對那些能把某種項目玩得專業、玩得漂亮的人刮目相看?這些人可能就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人緣。另外,我覺得乒乓球是一種不太受天氣、場地和人數限制的運動,尤其適合女孩子。
有些朋友開玩笑地問我,你是不是真的要當“虎爸”?不是,我只是覺得,學習本身并沒有錯,孩子就是應該有很多的機會去學習,她也正是適合大量汲取知識的年齡。但是,學習一旦和目的掛鉤,就會直接影響效果。這也許就是我這個“虎爸”稍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吧!其實我和孩子的媽媽基本認定,孩子出國念書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所以,我們對女兒的學習要求并沒有和小升初、中考、高考去緊密結合,這也就讓學習是單純的學習,而不是因為某種目的的逼迫和壓力。
讓孩子多學點和給孩子巨大的壓力是兩個概念!
更多分享
● 自己先做好
不想讓孩子做什么的時候,家長自己要先放棄。比如我以前特別愛喝可樂,真的是特別愛喝!后來我就發現女兒也開始愛喝飲料了。我想這大概和我向女兒傳達享受奧數是一個道理——我太享受喝可樂的樣子引起了女兒的興趣。所以,我自己先放棄掉了,再也不在她面前喝。結果孩子很容易就改過來了。這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我們覺得孩子哪里做得不夠好,要先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樣!
● 威嚴但不失公平
做管理的人,一定要有威嚴,再親和的人也不能跟下屬完全沒有架子,那樣的話就沒法管理了。做父親也一樣,不能丟掉權威感。但是我在威嚴、堅守原則的同時,一定會把道理講給女兒;反過來,我也鼓勵她,如果覺得我說得不對,就講出自己的道理,只要能說服我,我可以改變。我一定要讓女兒明白,她的爸爸是一個很嚴厲的人,但絕對不是不講理的人,這是我刻意要塑造的一個父親的形象。管理上其實最難的就是公平,錢或者工作的挑戰性適合與否都不足以動搖一個人,往往是覺得管理者不公平,或者是感受到了團隊中不公平的氛圍,才會讓一個人堅決離開。這是我最不喜歡的一種工作狀態,也就順理成章地沿用到了當父親的狀態里。
● 外面的世界
每年,我都堅持帶女兒出門旅游一至兩次,有時候為了湊我和孩子媽媽的時間,甚至要耽誤孩子幾天或一周的學校課程,但我在所不惜。去年我們去了新西蘭,今年本來打算去美國,但出了點小意外沒去成,就改去中國香港的迪斯尼了。我覺得出門對于孩子來說特別重要,她會見到許多沒見過的東西,有很多新的觀察、感受。她看到的不只是風景,還有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其實,我并不確切地知道孩子在旅行中到底學會了多少東西,但是我想,連我自己都能通過每次的旅游感受到很多新鮮事,我相信對于她,收獲只會更多!
● 一起面對成長
我和孩子的媽媽工作都非常忙,我們少有時間關注教育類的話題。所以,當女兒目前面對成長中的很多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感覺很棘手,甚至不知該給她怎樣的回答。比如最近女兒開始關注人際關系,會問我們諸如“是不是應該改變自己讓所有人喜歡”、“為什么老師喜歡那些會說好聽話的孩子”等等問題。我會跟她敞開地談,分析她自身的情況,然后給她幾種建議,但這真的不是指導,更不是教導,因為我也不知道對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只能是并肩而行,和她一起摸索著成長。但是有一點我堅信,無論什么樣的難題,無論什么樣的教育,適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答案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