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個面積約為1.13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被譽為我國的“南大門”;它,不僅創新發展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立體農業,成為中國生態農業的典范,還建立起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經濟特色,囊括制糖、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業,素有“南海明珠”之稱。它,就是日益騰飛的珠三角經濟圈。作為走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經濟圈,如此卓越的成績除了政策的支持,還離不開為其培養和輸送優質人才的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擴招使珠三角的高校擴張一倍以上。聲勢浩大的大學城運動,使珠三角一躍成為“大學三角洲”。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珠三角高教規模躍居全國前列。翹首展望未來,珠三角將被打造成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而科研實力強大的高校將是支撐其發展不可缺少的頂梁柱。
小小的三角洲高校云集:享有“華南第一學府”美譽的中山大學;被冠以華語媒體“黃埔軍校”殊榮的僑校暨南大學;素有南方“小清華”、“工程師的搖籃”之稱的華南理工大學;農林專業特色突出,有著百年歷史的華南農業大學……就拿有“工程師的搖籃”美稱的華南理工大學來說,它根據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需要,主動與相關產業群對接,組建了一批專業研究院,努力解決珠三角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系列關鍵技術,著力打造珠三角產業引擎。而珠三角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開放的風氣,為圈內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深入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也為優化高校教育資源提供了重要條件。
隨著珠三角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與提升以及職業結構的變化,珠三角職業教育從小變大、從單一到多樣,逐步建立起包括職業技校、成人中專和高職院校等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別的職業教育體系。目前珠三角制造業對資源和低勞動力成本高度依賴,被長期鎖定在產業鏈的低端,而相對發達的服務業也因為人力資源缺乏等原因,競爭優勢不明顯。所以,珠三角經濟圈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急需大量更高技術含量和科技含量的技能型人才。沒有高技能人才的支持,珠三角的經濟騰飛將成為無源之水、無米之炊。
由于珠三角經濟圈對高技能人才日益重視,許多高職院校將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向汽車、鋼鐵、電器、計算機技術等產業調整,堅持走校企合作、產學結合之路,向珠三角地區培養技工人才和后勤服務人才。國內高職中一直名列前茅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就與深圳航盛移動視訊有限公司合作,通過校外實訓的方式一同培養后備力量,而深職院的畢業生也逐步成長為該公司各部門的中堅力量。頗具人氣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也不遜色,注重工學結合,學生們的軟件、廣告設計、數控技術等技能突出,紛紛活躍在珠三角各大電器制造公司和各大食品加工、服務集團。
如今,各種類型的高校正在珠三角經濟圈迅速發展。2005年,珠三角地區的普通高校已由1983年的21所發展到88所。龐大的高教體系不僅推動了珠三角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也為推進科技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廣大高校的人才就像是在南海圈里自由暢游的魚兒,為珠三角經濟圈注入了活力和生機,而包容的南海圈也給予了魚兒們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