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相冊,一張張笑臉仿佛在細訴當時的歡欣。雖然疲倦在大家臉上留下了痕跡,可是倦容之上,更多的是一種滿足。
4月炎炎,酷熱如期而至,一場盛會——世界玩具博覽會在中國輕工業重鎮汕頭如期而至。作為當地實力最雄厚的院校之一的汕頭大學,自然而然成了博覽會志愿者的最大輸出地。我們這群志愿者,每天起早貪黑,搭兩小時公交車,從學校趕到展區,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來賓介紹玩具,一站就是八小時。午飯也只是主辦方提供的一個盒飯而已。雖然志愿者很辛苦,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機會,必須英文口語聽力樣樣行。好在汕大有英語提升計劃,志愿者這活兒對我們來說就不在話下了。
汕大一直都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能言能干的人才。國際研究中心的李教授曾經說過: “時代在進步,人也需要不斷的發展,在未來,會‘做’已經不夠了,還要會‘說’。”入學之初,汕大會依據每個學生的英語水平對其分級教學。如此一來,老師因材施教,學生得到最貼合自身水平的指導,英語水平自然也就得到提高。汕大平日里還有Early Bird(晨讀活動),晚上有英語俱樂部,可以隨時與外教交談。經過如此精良的英語培訓,再口笨的孩子,也能成為英語達人。
為什么學校要把我們培養成英語達人?按照學校的說法,就是我們身處珠三角經濟圈,與國際接軌,對外交流、服務全球的機會多。在平日,跟內陸一些名校的同學聊起,他們對可以留在珠三角讀書的我羨慕不已。不為別的,就為這經濟圈里經濟文化政策寬松,對外交流機會多,學術氛圍自由。
得益于珠三角地區自由度高的媒體氛圍,汕大的新聞學全國有名。致力于國際化教育的“洋大學”自然少不了洋老師。來自美國的Peter Arnett教授,當年可是深入到基地組織當中,對“9·11事件”的元兇——本·拉登進行過深入采訪的。能完成此壯舉的世界記者,僅此一位而已。有此等老師坐鎮汕大,我想學生在其教導之下,自然也會有一份勇敢率真的情操。
汕大新聞學還請來了馬來西亞籍的胡祿豐教授。這位胡教授可是當年橫掃全球的史詩巨作——《指環王》的剪輯師之一啊。由這位傳奇大師擔任廣播電視新聞學方向的領軍人物,學生哪敢怠慢?在他的數字媒體基礎課上,大家總是痛并快樂著。當初,我跟三位同學組成學習小組,花了幾個星期工夫,終于把一段關于《寵物保護條例》的新聞片拍好了,可是胡教授的一票否定,便讓我們的心血付諸東流。四個人,為了這條新聞片,又得守在電腦前面,重新編排視頻數據,重新剪輯。為了最快交作業,我們不得不整天守在融合媒體實驗室里。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從太陽西斜到月上中梢,正當我們束手無策焦頭爛額的時候,胡教授出現了。他耐心地跟我們講解著每一個技術細節,陪著我們一段一段地重新編排剪輯。終于,旭日初升的時候,我們的新聞片出爐了。胡老師就這樣陪著我們,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有如此技術高超又負責的老師,汕大的新聞人如何能不出類拔萃?《南方都市報》視覺中心每年都會在汕大招收實習生。因為我們能第一時間上崗,無需二次培訓,南都的記者對此大為贊賞。
汕大的傳說還有很多,并非因為它的師生有多么神奇,而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植根于珠三角——這片自由的、開放的、孕育奇跡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