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參與了一本《高考志愿填報指南》的編寫,作為編委之一的我,也被冠上了“知名高考志愿填報指導專家”的頭銜。要知道,10年前的我還只是個普通的考生家長,轉眼間,在高考志愿填報這個領域里已被眾多考生、家長所認可,真有點從士兵到將軍的感覺。
2001年春天,我在路上走著,偶然瞥到了報刊亭上一張《求學》雜志的征訂廣告。當時,我如獲至寶,因為女兒那年正面臨高考,我正愁找不到有關高考方面的信息資料。《求學》的出現,頓時讓我就像在黑夜里獲得了一盞明燈。就這樣,憑借著報考信息齊全的《求學》,我先后成功地把一雙兒女送進了各自理想的大學。
因為早年當過高中老師,我不像大多數家長那樣,當自己的孩子邁進大學后,就不再關注高考。相反,我卻開始日益熱衷于幫助別人的小孩填志愿、選大學。從2002年成為《求學》作者起,我就成了《求學》的常客。10年來,我以《求學》為依據,以求學編輯部的編輯為老師,拼命學習,廣泛收集高考資料,深入分析志愿案例,寫出了很多深受考生及家長喜愛的高考文章。文章發表多了,找我的人也多了起來,以至于后來編輯部為我搭建了兩個平臺:一是設置“肖漢明熱線電話”;二是求學官網高考志愿在線咨詢開通肖漢明專區。
由于長期在《求學》上“露臉”,以及多次與知名專家呂迎春老師 “同臺獻技”,我這個學生家長也就不知不覺地從幕后走到了臺前,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高考志愿填報指導專家”。
對于“專家”這個稱號,我將其看成是一個傳說。因此,每每看到學生在網上發帖說“填報高考志愿,咨詢肖漢明老師絕對有收獲”;每每聽到家長來電說“我是你的崇拜者,你的文章我每期必看”……我并沒有飄飄然。記得,2009年在南寧參加《求學》筆會時,接過鄧錕社長頒發的獎狀,當時我受寵若驚地說:“受之有愧啊,我只是個草根作者!”但是,《求學》卻沒有嫌棄我不是科班出身,不但多次將我評為“優秀作者”,還聘請我擔任了雜志的特約記者。
求學10年,上到社長,下到編輯,都與我交上了朋友,大家親切地叫我“肖老師”。我這個半路出家自學成才的“高考志愿填報專家”,在短短的幾年里,竟然也擁有成千上萬名“粉絲”,這不能不歸功于《求學》這個“媒人”。
《求學》幫助很多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及我的家人。在《求學》的影響下,我女兒大學畢業后考上了廈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由于求學期間發表了大量關于高考的文章,畢業后她順利地留在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工作(如今她擔任了《求學》駐廈門工作站站長);我兒子最喜歡《留學視窗》這個欄目,里面的文章給了他無窮的力量。現在我還清晰記得,2001年他看完《求學》第5期《留學視窗》欄目里的《赴德留學》后,說:“這是我的奮斗目標!”幾年后,他真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以優異的成績被公派德國留學。
我現在算得上是高考工作專業戶了,一年到頭忙的全都是與高考有關的工作。一是忙于完成全國十幾家高考資訊類報刊的約稿,二是在網上回答考生及家長們的咨詢,三是受邀去中學講解如何應對高考、如何填報志愿,四是有計劃地參觀國內的一些大學。但是,不管再忙,只要《求學》有任務,我就會全力以赴去完成,理由很簡單:因為我是《求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