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只為分數而存在?
當無數學子在這一年,懷著奮斗的心態,揮舞紙筆,宛如人生場上披荊斬棘的將士時,我們常常會因此迷障了雙眼:高三的汗水,難道只為分數而存在?答案當然是斬釘截鐵的“不”!
有一個人,第一次高考,英語33分,一敗涂地;第二次,英語55分,依然名落孫山。故事到此,他仍是一個高考的失敗者。第三次,總分超出北大錄取線7分,他糾結半天,志愿表上依然空白,旁邊的老師看不下去了,大筆一揮,替他寫下了“北京大學”4個字。
如今,經歷過兩次高考挫敗,大學時被全班同學笑為“大補丁”的俞敏洪,已經成為同學眼里“中國最富有的老師”。他的成功不是因為考上北大,而是在再三失敗的情況下,仍能堅定目標,并在所選擇的路上走下去,哪怕腿肚子在發抖,哪怕心里戰戰兢兢,依舊將命運緊緊攥住,不讓機遇溜走。
在某種程度上,高三之所以刻骨銘心,在于它是人生公平奮斗的縮影,是我們第一次可以自主把控命運的機會。表面上看,你我比拼的是分數,其實真正競爭的,是誰的意志更堅定、規劃更明晰。從某種意義上說,規劃比意志更重要。
所謂規劃,一言以蔽之,就是“經營”自己,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該如何得到它。有規劃與無規劃有著質的區別。勤奮不是一劑包治百病的靈藥,堅持并不都會帶來勝利,缺乏合理規劃好比亂拳打空氣,越勤奮就越是緣木求魚。在職場,規劃被提到相當重要的高度,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個人命運,許多大學也因此專門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高三是我們命運的拐點,也是過去18年的人生里最需要規劃的時期,小到彌補一門科目的知識漏洞,大到決定選擇什么大學和專業,無一不涉及規劃。若能合理規劃自我,有的放矢,將極大提高學習效率。即使不幸在高考中落敗,善于規劃也會讓你終身受用,這種能力會成為人生競爭中縱橫捭闔的利器。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在上大學、工作后,你會切實感受到高三、高考只是中轉站,曾經舉足輕重的分數只是“浮云”。學會“選擇你所想的,堅持你所選的,獲得你所堅持的”,才是高三存在的最大意義,是真正超越分數的存在,也是人生獲得成功的關鍵。因此,縱然混沌、笨拙、艱難,你我仍舊需要珍惜這一年的光陰,以肉身心力相搏,迎著刀鋒,無畏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