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所大學里看到幾個外國人、幾個華僑不奇怪,那如果看到一個班全是華僑呢?如果在高校看到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不奇怪,那如果看到有人把“聯合國”搬到校園呢?有些意外吧,可這些在暨南大學,卻顯得稀松平常。
暨南大學位于白云山下,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也是中國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大學。百年風云,造就了這所華僑學府異于其他高校的自由開放之學風。
國際學院是暨南大學的華僑聚集地,該學院的學生部分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以及臺灣地區,另一部分來自其他48個國家。內地學子在這兒其實是“少數民族”,100人左右的班級,內招生大概只有25人。“一開始可緊張了,雖然是同學,但文化不同,生怕糊里糊涂犯了忌諱。”內招生文文在開學前特意了解了一下其他文化,生怕因為文化沖突而惹下麻煩,“但開學后發現同學都很好相處,大家在溝通中互相了解。比如和馬來西亞的朋友相處時不要談論宗教和人種,韓國同學喜歡談論文化,來自印尼的同學喜歡開玩笑,和緬甸的同學在一起時一定要遵守‘男右女左’的原則……”
國際學院的課程中除了國家規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其他課程都是用英文授課,寫論文也要求用英文。其課堂教學模式自由靈活,幾乎可與港澳的高校媲美,課上大家相互交流,課下相互合作完成作業,學習氛圍非常活躍。
“中國文化節”和“國際文化聚暨南”是暨大最大且最具特色的兩個校園活動。在這樣的盛會上,外招生們詫異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內招生對國外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了向往。“潑水節”是泰國、緬甸等國家的傳統節日,對他們意義重大;保加利亞玫瑰節則是透過文化活動表現保加利亞人民勤勞、智慧和好客的品格;意大利威尼斯狂歡節更是家喻戶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埃及聞風節是埃及人祈愿世界祥和的節日……眾多節日,時間雖不相同,暨大卻通過“國際文化聚暨南”將它們展示了出來。無論老師、同學,校內人、校外人,均可參與。一位2008級的緬甸女同學說:“這是我們傳統的節日。每年的4月13日到16日是緬甸的新年,緬甸人通過潑水來慶祝,這個活動寓意洗掉罪惡、重新做人。我以為過不了了,沒想到還很盛大、很熱鬧。”
暨大對內兼容,對外“聲教訖于四海”。暨大華文學院專門針對外招生的“尋根之旅”,更是備受歡迎。學院利用冬、夏令營的機會,對華裔青少年進行普通話語音培訓,開設中國歷史和中國民俗知識、中華傳統手工藝等課程,參觀嶺南印象園、寶墨園、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等地,帶他們領略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正如胡軍校長所言,暨大推廣的是一種大學理念。他說:“暨大既是小‘聯合國’,又是‘孔子學院’。‘聯合國’不僅是指如今來自77個國家和地區的1.2萬僑生和港澳臺生,而且還是一種自由的、和而不同的校風。”他曾游學多國,深受國外大學制度和大學理念的影響,他推崇的“三無”理念意為“無智,無能,無為”,他說:“這6個字給我印象很深,大學不是企業,也不是政府,更不是軍隊,它是一個自由自在的創造空間,要尊重學術自由,尊重人才,把最好的老師和學生吸引到學校來,讓大家愉快地學習,愉快地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