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家的干部群眾對鄉村班子的交接有句俗話:“接班”不“接攤”,大家不“圍攤”。這句樸素而形象的話意思是說,你要接這個班,那么這里的一大攤子事就都要接下來,特別是所欠的外債、亟待解決的問題等等,否則的話大家就不會跟你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有福你享、有難你受,大家不會跟你擔當。以小看大,其實黨的上級組織和各級班子也情同此理:要想接好班,不但要接好攤、還要守好攤。只有這樣,大家才會“圍攤子”、出主意、獻良策,才會和你有難同當、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把工作干好。
按照中央的安排部署,今年全國省、市、縣、鄉黨委將進行集中換屆。這是全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于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穩定、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同時也意味著將有一大批干部和領導班子將接受組織的挑選和重新調整。在以往的工作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現象:一旦領導班子換屆、新班子上任,原有的決策部署、規劃布局往往隨著新班子工作思路的改變而改變,于是,一些地方就出現“書記調動,規劃重弄”,“換一任領導換一套思路”的現象,對此老百姓頗有微辭。這種現象的出現,既有體制機制上的原因,也有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具體來講,主要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有的領導干部沒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了個人出政績、樹形象,而置前任的努力和基礎于不顧,拋開過去,另起爐灶;有的新班子一上來,就把上屆班子的決策和發展思路推倒重來,搞新規劃、提新口號、作新決策,使一個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有的這屆班子花錢出政績,卻讓下屆班子補虧空等等,結果折騰來折騰去,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甚至造成重大失誤,最終不僅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事實上,不但接好班,而且接好攤、守好攤的例子不勝枚舉,古人早就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據史書載:西漢開國功臣曹參跟隨劉邦起兵,身經百戰,屢建戰功,劉邦稱帝后,封平陽侯,僅次于蕭何。蕭何死后,因曹參德高望重,繼任丞相。上任后,他并沒有對原來的政策法規推翻重來,而是仍然遵照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國家,對原有的法令,全部照章執行;蕭何時所任用的官員,依然各司其職。曹參在任三年,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這就是有名的“蕭規曹隨”。其實,如果“接班”、履新的領導干部也能發揚和效仿“蕭規曹隨”的精神,傳好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的接力棒,豈不是更好!在今天看來,這種精神不僅不是一種軟弱、沒有魄力的表現,相反更應該成為一種“官德”,一種競爭“軟實力”。事實上,每一任領導所負之責,都是黨的事業的一個部分、一個環節;每一任領導的努力,都要自覺服從服務于黨的事業發展。要使一個地區、部門或單位步入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需要上下屆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共同給力、傳接好接力棒,都應以大局為重,統一思想、齊心協力、不懈奮斗,使發展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中成就輝煌大業。
黨和人民的事業是在一代代共產黨人薪火相傳的接力中成就的。如果讓那些官欲濃厚、權欲膨脹、只帶著“接官”動機的人“接班”,就會貽誤我們的事業。惟有讓那些時刻把黨的事業放在第一位,視個人名利淡如水,視黨的事業重如山,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去奮斗的人;讓那些能夠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時刻自覺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人去“接班”,他才會不但“接官”、而且“接攤”、“守攤”,虛心學習前任的好經驗、好作風,全力接好“接力棒”,為新班子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促使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績;才能真正接好“班”,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讓黨和人民的事業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