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特別是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負擔過重主要表現為董事會決策事項過多且董事會會議頻繁。然而,在現階段要解決國企董事會負擔過重的問題還不太容易
董事會職權范圍的擴大
在推進國有企業規范法人治理的過程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治理主體的責權利劃分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各治理主體的責權利是不可能完全絕對地切分清楚,都會存在自由裁量的空間。《公司法》對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權都有相應的規定,但在公司治理實踐過程中董事會的職權范圍相對還是會比較大。
一是被授權行使股東會部分職權。對于國有獨資公司,由于不設股東會,股東會的相當一部分職權必然由董事會行使,《公司法》規定除“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和發行公司債券”外,其他應由股東會行使的職權均可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授權公司董事會行使。國務院國資委及各地方國資委在推進所監管國有獨資公司規范公司治理建設的過程中都會對董事會職權進行相應規定,但是基本上都是擴大了董事會職權范圍。
二是黨和國家對國有企業的要求。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黨執政的重要經濟基礎。黨和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非常重視。2010年,中辦、國辦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要求國有企業黨委(黨組)、董事會、未設董事會的經理班子對重大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大額度資金運作等“三重一大”事項必須進行集體研究和決策,嚴禁個人決策和少數人決策。
“一把手”文化的影響
從目前國企領導人員管理的現狀來說,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層級 “一把手”觀念。
一是上級管理部門對國企領導人員的定位。一般來說,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各級國企的黨組織、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成員都具有與政府機關相對應的行政級別,而且有主要負責人與其他負責人之分。董事長一般是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即“一把手”,在企業眾多事務方面會被確定為第一責任人。
例如,《中央企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是本企業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對本企業安全生產工作負總責。上級管理部門習慣于抓企業的主要負責人管理,這必然迫使“一把手”不得不關注企業的各項大小事務,包括職權范圍外的事務。
二是企業內部存在“一把手”觀念。一方面是企業主要負責人自然或不自然的“一把手”意識,習慣于通過掌控企業大小一切事務來體現自己的權威和權力,包括自身決策范圍外事項;另一方面是企業其他負責人及相關人員自然或不自然的“一把手”意識,主動地或被動地向主要負責人“多請示,勤匯報”,希望企業大小一應事務都由主要負責人批示或決定,包括自身自主決策范圍內事項,避免與主要負責人相左的公開意見。
現實運行的需要
由于董事會職權范圍的擴大以及“一把手”觀念的存在,由董事會決策的事項就不可避免得很多。在企業正常運行的過程中,特別是對于一些大型的多元化的國有企業集團,“三重一大”等需要由董事會決策的事項會很多。既包括每年都會發生的規律性的事項,如經營計劃、年度工作報告、年度財務預決算方案、年度利潤分配方案等,也包括每年基本都會發生的非規律性的事項,如貫徹執行上級有關政策、制定基本管理制度、重要子企業重大事項等。這些事項有的可以在公司章程規定的董事會例行會議上討論決定,有的則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臨時召開董事會來討論決定。這就會造成董事會頻繁召開會議來討論決定各類事項。
此外,由于我國國企的特殊定位,以及國企從計劃經濟中脫胎的歷史沿革,在推進國有企業規范公司治理和董事會建設的過程中不宜太冒進,還需要根據企業發展狀況、企業文化、企業負責人素質、社會觀念、外部監管成熟度等各方面的情況綜合考慮,逐步構建適合國企階段發展實際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建設規范高效的國企董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