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效益好時不在乎節能,效益不好時又無力節能。對行業的高管來說,無論他們是否相信氣候科學,都必須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從中尋找與自己企業相適應的機遇,這就是生存之道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持續在我國發生的電荒、油荒等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對能源價格改革的關注,至少從表面上看,我國的能源價格改革就是常說的被動的漸進式改革,基本都是出現了問題才去改,或者矛盾積累過多,或者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即使改革,常常是幅度小,或比預期小,這個現狀需要改變。這也與當下以倡導低碳經濟為主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
低碳經濟的基本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多元化(調整能源結構,提高低碳能源比例),其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
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
在發達國家生產某一個產品可能是一個單位的碳排放,而在發展中國家生產,由于生產工藝相對落后,能源效率低,可能是超過一個單位的碳排放。這樣,碳減排的考慮將影響傳統的國際貿易模式,即在“低收入國家生產,在高收入國家消費”。因此,低碳全球化就是通過碳減排的考慮,使得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相互依存的過程,這是由于對國家間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加入碳減排考慮所造成的。
如果低碳全球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應對低碳甚至利用低碳,是各國的當務之急。低碳對一國而言,意味著推高能源成本,有礙經濟發展。然而,對部分國家而言,低碳全球化可能意味著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促進就業的助推器。
我們對低碳發展可以有崇高的理解,正如發達國家說的那樣: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和人類的生存空間。但事情可能不是那么簡單,發展中國家也可以這樣理解:發達國家通過發展低碳技術和相應管理模式,發達國家憑借技術、人才、資金以及公民環保意識等各方面的優勢,積極發展領先的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繼而在氣候談判中施加碳減排壓力,同時逐步提高相關的碳標準,從而制造綠色壁壘,制定綠色標準,迫使發展中國家減排,借機向外輸出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
無論出于何種動機,發達國家顯然想把低碳全球化做成推動其經濟增長的機會。關鍵是今后的貿易保護可以打著低碳發展的旗號。貿易經濟全球化是發展的問題,低碳經濟全球化可以上升為人類生存問題,因此,今后的國際貿易糾紛將由于碳排放而更加復雜,貿易保護可以占上風。
歐盟在5月13日宣布從2012年1月份起將航空業正式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雖然說的是排放交易系統,實質上已經是對航空業征收碳關稅了,
從發達國家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關系一般都需要先后經歷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總量的三個倒U 型曲線,不同的國家碳排放高峰所對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說明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之間不存在確定性。從那些跨越了碳排放高峰的發達國家或地區來看,碳排放強度高峰和人均碳排放量高峰之間所經歷的時間,有人估計在24至91 年之間,平均為55 年左右。這說明即使有了減排措施,如果沒有外部支持條件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碳排放的拐點。
低碳發展,博弈中轉型
低碳發展是一個合作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企業必須給以足夠的關注。全球范圍內的低碳經濟轉型應該已經開始,企業需要做好一切準備迎接這一變化。無論是能源行業、運輸業等碳排放密集型企業,還是金融等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的行業,都必須將低碳經濟納入戰略規劃。雖然向低碳經濟轉型應當如何開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做好低碳經濟規劃在未來二十或者三十年里將關乎企業的輸贏,甚至生死存亡。
低碳經濟在推進的過程中,將在全球經濟領域產生新的勝利者和失敗者。從企業角度來看,除了政府低碳發展政策給出了強烈信號,氣候變化成為媒體和公眾高度關注的問題,市場逐漸會對企業低碳性的估值有一個轉變,這是企業面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經營戰略問題。就是說,企業必須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企業經營戰略的一部分。體現低碳成本是持續上漲的能源價格,這將使得企業不得不面臨控制和降低生產成本。
企業應對氣候變化既有壓力和風險,又蘊藏著巨大的商機。例如排放貿易市場,完成目標的企業可以出售剩余排放權獲得收入。企業創新型節能設備可以通過申請專利,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在今后的日子里,企業生存與發展,都可能與低碳相關。當氣候變化和環境成為政府與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時,對行業的高管來說,無論他們是否相信氣候科學,都必須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從中尋找與自己企業相適應的機遇,這就是生存之道。
企業如果期望在此次轉型契機中獲得先機,就必須現在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戰略,迎接低碳。比較直觀地說,企業必須努力優化現有產品的碳效率(碳效率:單位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基礎設施、供應鏈和成品;設計能夠滿足大幅度減排要求的新型低碳解決方案,這可能需要打破現有產業布局并創立新產業價值鏈。
歷史上看,企業對節能減排的態度常常陷入企業效益好時不在乎節能,效益不好時又無力節能的惡性循環。企業決策者節能觀念的轉變對節能減排措施的有效實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中長期而言,這個轉變可以依靠消費者行為轉變來推動,短期更容易見效的是來自政府的政策動力。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措施向企業明確發出信號,幫助企業從更全面、更廣闊的視角來認識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使企業實現從被動服從向主動采取應對措施的轉變。
企業必須努力適應不斷上漲的能源、交通、廢物處理和原材料價格對其生產成本的影響。其次,企業必須理解并遵守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和減排政策,比如歐美排放貿易規定和體系,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稅收(如碳稅)等,還有新工業和建筑標準。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是主要排放者,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必須面對來自投資人、雇員和消費者關注氣候變化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影響給企業帶來的壓力,以及不斷形成的新障礙。當然,低碳也帶來了機會和新的市場,而提高效率所需要的技術進步將使企業可以在減排的同時提高效率、增加盈利。
(作者系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長江學者,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