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科為本位的傳統語文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徹底扭轉這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局面,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人的需要有多種層次,低層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層次的有親情、友情和愛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勞動、學習、創造等發展的需要;最高層次是追求文明、進步,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特別是對那些高層次的需要,我們應盡力創造條件,使其有滿足的可能。學生心中那些真誠、善良、美好,尊重人、關懷人,為別人盡義務、為社會盡義務,以至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奮斗的需要強烈起來時,他才會充滿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為語文教師,要著重發展學生心靈中需要勞動、需要學習、需要創造的那部分人性。對即使看起來這方面需要不強烈的同學,也一定要堅信他的心靈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堅信這個世界中一定存在著勞動、學習、創造的需要,千方百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找尋出這種需要,使其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同時,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體驗課文中傳遞出的人性。如《邊城》為人類的“愛”字做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通過教師的引導賞析,使學生領略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尊重與發展學生的人性與個性,會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中,從而真正體驗到做人的幸福感與自豪感,減少內耗,明顯地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這就強調了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作為語文信息載體的課文,本身就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們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或滲透著美好的人性,或彌漫著溫馨的至親至愛……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主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著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做“轉運站”,而必須“披文入情”。首先,透過形形色色的文字符號,去體味其中蘊含的情和意,成為一個被感動的讀者;進而將自己融入其中,成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設置一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將那充溢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張揚,呈現給學生,讓他們隨著作者的一顰一笑去憂去喜。“教育就是喚醒”,當學生的心靈一旦被喚醒,就能和作者的心靈互相溝通,和課文內容發生共鳴,從而以尋求精神家園的執著地走進美好的語文世界。作為關注學生情感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把詩情、文情傳送到學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給學生提供表達自我情感,評價情感的條件。放手讓他們評價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圖畫美、幽默美,從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借詩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設情,表達自己的情意和體驗。與此同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情感互動活動中去,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情感關系,創設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活躍振奮的積極發展狀態。只有師生產生情感共鳴,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樂教、學者樂學,也更容易點燃中下水平學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沒有感情的文章沒有生命力,沒有感情的課堂沒有活力,沒有活力的課堂難以激起學生心靈漣漪……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進行情感加溫,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雖然語文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語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實現,因而,教師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多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要實現這一教學境界,教師必須積極開展師生互動的探究式學習,寓思想教育于語文訓練中,使語文教育中的德育成為自覺。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評價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習、生活狀況,聯系學生的生存環境和當前的社會現實,抒發感慨,發表議論,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的看法和態度。同時,學生在展開討論的過程中,在自己的習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價值判斷,只要教師引導得法、點評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凈化心靈、純潔道德的效果。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所做出的正確判斷、積極評價、科學引導,也會對學生的品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位和道德得以提高。
語文教學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
(作者單位 山西省襄垣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