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因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21世紀的一次深刻的變革,也是一次重大舉措。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然而,人的素質不是若干方面的簡單相加,各種素質只有創新這條主線相貫通,才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將成為衡量未來人才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尺。江澤民同志指出: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已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由此可見,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
“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認識功能。”語文學科有著廣闊的想象空間,對同一本書中的同一個人物,就有不同的認識和想象。語文是一門創造性極強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的這一特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呢?
一、提高教師自身應有的素質
俗話說:“打鐵須得自身硬”“名師出高徒”。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首先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素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要培養21世紀的新型人才,教師應具有的素質是: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積極的進取和創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敏捷的思維;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觀念。
教師素質水平高,教育學生才能居高臨下,深入淺出,教法才能自如得體,才能充分發揮素質教育的主導作用。為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勤學善思,精于業務,開拓進取,學習新知識,更新舊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
二、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意識支配行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首先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他們不囿于教師的定論,大膽質疑,逐步形成創造性思維,使創新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在美國有位生物教師在給學生上第一堂課時,講述了一個叫做“開普旺斯”的所謂的古生物。他先不露聲色地告訴學生,這種生物在世界迄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然后又津津有味地講述了“開普旺斯”的各種特征和生活習性,并且向大家展示了“開普旺斯”的一塊骨化石。在課后測驗時,同學們按照老師所講的內容認真地答出了“開普旺斯”的各種特征和生活習性。然而當老師公布成績時,同學們都驚呆了,全班竟都是零分。這位教師語重心長地說:“請記住,我講的課并不一定全是對的,同學們要學會自己分析。”自那以后,這個班的同學便常常在課堂上高喊一聲“開普旺斯”,向老師提出各種疑問,學習成績始終在全校第一。這位老師的做法啟示我們:學生的可塑性不容忽視。你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影響他們,他們就會具有某種思維傾向。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能使其形成積極的創造性思維,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至關重要的一步。
三、充分尊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學校素質教育的主體當然是學生,可是,目前是在中小學教學和教材中,不是注意學生身心特點,而是將某些認識強加給學生。它不是以學生的眼光認識事物,而是將成年人的研究成果,甚至是將數十年的研究成果灌輸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難以跟進,從而導致不少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中學生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不同時期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切實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水平確定適度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使學生經過努力確實能夠跳起來摘到桃子,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
中央電視臺曾經播放了這樣一則新聞:浙江省某中學為了加強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將原來籃球架的高度降到了2.20米。這一舉措大大激發了學生們打籃球的積極性,而且個個都能做出各種高難度的扣籃動作。由此我想到,只要我們的教學活動與學生們的生理、心理水平相適應,他們就能發揮出巨大的創造潛能,具有無限的創造力。不少老師抱怨自己的學生啟而不發,這只能說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相互了解。教師只有掌握、了解了自己的學生在想什么,才能與他們溝通情感,交流思想。
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針對教師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是廣大語文教師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語文教學的創造性也恰恰體現在這里。然而語文教學卻是長期處在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狀態中,這種“填鴨式”的教法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阻礙了學生了思維能力的再創造。一切創造活動都被教師所包辦代替,使得學生不敢想自己所想,只好被牽著鼻子走。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就必須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那么老師該干什么呢?老師應該像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節目的主持人崔永元一樣,不是以主人自居而滔滔不絕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而是引導調動各位嘉賓和觀眾發表自己的看法,自己在一旁不失時機地營造輕松的氣氛,并巧妙地啟發話題,適時引導話題方向,準確地總結每人的發言,最后歸納出話題的主題。這種主持人的引導藝術,很值得我們語文老師學習和借鑒。我們也不妨做一個“主持人”,在課堂上巧妙地引發話題,激勵學生暢所欲言。當他們出現問題答不出來時,教師再及時給予點撥和引導。當學生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再給予準確的概括和恰當的評價。不斷引導學生向著教學目標靠攏,最終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就能使學生的學習完全成為在老師的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真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作者單位 河南省民權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