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思想政治課探究教學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如:探究教學表面化、形式化,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不主動,教師選擇探究案例不合理、調(diào)控活動不到位,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等。為此,在課堂探究教學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學會有效地選擇探究活動的案例、探究活動的設置點、探究活動的問題以及有效的課堂探究提問等,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探究教學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理解問題、研究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探究學習;問題;解決途徑;有效性
當前思想政治課堂探究教學改革在轟轟烈烈地進行,教師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強調(diào)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堅持把學生的生活事件、生活思維與學科知識相結(jié)合,把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相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逐漸擺脫了以往的枯燥無味、效率低下的局面,等等。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當前的課堂探究教學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下面,我們擬就思想政治課堂探究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一些探討,希望能對當前的思想政治課探究教學有所裨益。
一、思想政治課探究教學存在的問題
思想政治課探究教學當前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有:探究活動形式化、教師選擇的探究案例不合理、教師調(diào)控不到位、評價體系不健全等。
(一)探究活動表面化與形式化
這是當前思想政治探究教學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新課程改革是一種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教師不適應或者不贊成新課改,只在公開課上才用探究教學;也有教師把探究教學理解為固定的教學模式,而偏離了探究教學的本質(zhì)。
(二)教師選擇探究案例不合理
雖然思想政治課堂的探究資源、教材都有提供,但由于思想政治學科本身的特點,以及探究案例本身的時效性要求,在探究教學中往往需要教師自己選擇探究案例。然而,由于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不同,和學生知識儲備情況不同,探究案例的選擇往往不盡如人意。
(三)教師調(diào)控探究活動不到位
探究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知識的增長過程,也是生活能力的增長過程,它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學生的實踐與探索能力。探究教學把教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通過學生對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探究,掌握學科知識,發(fā)展探究能力。在探究教學中,雖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探究教學中教師的引導與調(diào)控是不可或缺的,沒有教師的引導,探究教學就無法進行。如果教師的引導不到位、調(diào)控不合理,就會使探究學習形同虛設。探究活動是局限在部分學習成績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之間,有少部分學生在整個課堂上不發(fā)言、不參與,成為“隱性的觀眾”。有的老師教學設計很成功,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后,學生沒來得及認真地思考和探究,教師就迫不及待地呈現(xiàn)結(jié)論。這樣的探究教學,其實是教師的一場表演秀,對學生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
(四)評價探究教學體系不完善
教學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很重要的導向作用。但是,當前的探究教學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導致課堂探究教學處于混亂狀態(tài)。有的教師完全放任學生,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甚至偏離教學目標。也有的教師非常不放心學生的發(fā)揮,事事掌控、時時限制,完全沿用舊的教學方式,穿新鞋走老路。兩者都事與愿違,達不到探究教學的目的。
二、提高課堂探究學習有效性的途徑
面對當前思想政治課堂探究教學存在的問題,作者通過文獻閱讀、對一線教師的訪談和對一線課堂教學的調(diào)查,總結(jié)出提高探究學習有效性的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一)有效把握探究案例的選擇
探究案例的選擇對探究教學的成功與否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成功的探究案例為有效的探究學習奠定了基礎。有效把握探究案例的選擇要做到以下幾點:
1.探究案例的量不要過多,兩到三個即可。探究案例要少而精。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把探究案例數(shù)量控制好,才能在有限時間內(nèi)保障學生把案例探究透徹。
2.探究案例的選擇要把握一定的原則。選擇探究案例要把握以下幾條原則:(1)探究案例要盡量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新課改的主要教學思想之一是要堅持生活邏輯和學科邏輯的緊密結(jié)合,把學生周圍的生活實際與學科知識聯(lián)系起來。(2)探究案例與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要有密切的相關性。探究教學雖然重要,但它依然是服務于課堂教學,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手段。不能為了探究而探究,探究案例的選擇一定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科知識的內(nèi)容,選擇最優(yōu)的探究教學案例。(3)把握好“三用”:規(guī)定性的、經(jīng)典類的、多用途的、踐行性的案例要盡量用;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脫離地方實際的、不具探究價值的、存在科學性問題的探究案例都不要用;案例素材和形式要變化著用。
(二)選擇有效的探究活動的設置點——教學重難點和道德情感沖突點
探究活動應該設置在學科知識的重難點上和道德情感沖突點上。有些探究活動的失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探究活動設置的點有不合理之處。有些知識點,學生很容易就能認識并理解,這樣的點設計探究活動,除了浪費學生的時間、精力,沒有任何意義,只能是空探究。
例如高中《經(jīng)濟生活》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的綜合探究“正確對待金錢”,就是設置在道德沖突點上。金錢是萬能的嗎?生活中金錢的確很重要,那么它是萬能的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金錢?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很確定的,但是通過探究,在小組內(nèi)進行討論,相互表達自己的觀點,相互指出問題所在,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必然會在學生心中形成一定的觀點。那么這個過程就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更是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過程。
(三)設置有效的探究問題
科學的探究案例和正確的探究設置點對于成功的探究教學還是不夠的,最關鍵的一步是教師設置探究問題。探究過程對于教師來說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材料、啟發(fā)引導和總結(jié)評價的過程。對于學生就是理解問題、研究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問題的設置,要遵循以下幾點:
1.問題的設置要有層次性。問題層次性是指問題的難度要有個梯度,先易后難。(1)先易,一方面是考慮到問題的可接受性,讓所有學生都能理解,讓所有學生都有話可說。難度過高會讓學生失去參與的興趣和動力。盡可能地調(diào)動所有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并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心理學家認為,行為的成果也是行為的動機之一。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思維和過程的引導一定要把握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2)后難,是指探究問題一定要在先易的基礎上,逐漸地提高難度。一方面,讓學生經(jīng)過思考獲得結(jié)果,“跳一跳,夠到果子”;另一方面,如果問題一直過于簡單,對學生沒有任何的挑戰(zhàn),就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注意慢慢地脫離課堂。相反,問題一直過于難,學生無論如何努力得不到結(jié)果,或者只有少數(shù)的人能得出結(jié)果,那么也會很嚴重地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2.探究問題要有價值。問題的設置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果問題的設置沒有任何的意義和作用,即使學生探究得非常熱烈也是無益的,甚至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3.探究問題要有情境。問題要有情境是指問題要生活化,語言要生動且易于理解。避免學科化過于濃重,語言生澀難懂,讓學生無所適從。問題從生活中來,為生活服務才是根本。
(四)有效的課堂提問——“三選”
“三選”:選恰當?shù)膶ο螅贿x恰當?shù)臅r機;選恰當?shù)奶釂柗绞健?br/> 1.選對對象。問題的難易不同,學生的水平高低也有不同。教師在探究提問的過程中,要適當選擇恰當?shù)膶ο蟆0l(fā)揮每一個學生的作用,引導每一個學生參與,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
2.選對時機。成功的教師一個很重要的技巧是對提問、追問時機的敏感。通過對提問時機的準確把握,引導學生的思維緊跟課堂活動,這將非常有利于課堂有效性的提高。
3.選對提問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追問、類比問等。追問和類比問對于掌握學生的思維非常有效。
(五)提高探究活動的“面”,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
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生活化教學,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的發(fā)揮。探究教學一定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服務的原則。這里的學生主體,意為學生群體的主體性,那么應該是包含所有的學生,是課堂中的每一個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避免僅僅是部分學生的參與,其他的學生成為教師和部分學生的“溫柔的聽眾”。
探究教學的有效性能否得到保障,直接關系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與否,因此提高探究教學的有效性勢在必行。課堂探究教學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一方面是由于教師素質(zhì)還沒有跟上新課改的步伐,有待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是新課改本身的不完善導致的。因此,一線的思想政治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完善課堂教學,把新課改與地方實際相結(jié)合、與學生的實際相結(jié)合,從而更好更快地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林月周.高考政治試題的命制及對教學的啟示[R].溫州:瑞安二中,2010.
[2]姜曉眉.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R].溫州:溫州四中,2010.
[3]陸曝.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0(10).
[4]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10.
[5]梅波.對“探究教學”的追問與反思[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3/4).
(作者單位 溫州大學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