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課外閱讀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當今信息量激增的社會里,讓學生學會搜集、處理信息,培養學生較強的課外閱讀能力已刻不容緩,而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卻令人擔憂。
1.氛圍淡薄影響閱讀的興趣
通過與家長的交流我了解到,由于受自身條件的限制,許多家長不能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榜樣,家長很少去閱讀書籍,也較少督促子女去博覽群書。在他們的心目中能自覺完成家庭作業的孩子,就是一個乖孩子。另外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還是難以打破圍著教科書轉的模式,不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他們認為,早讀課看課外書就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很少去鼓勵學生看一些有益的書籍。這樣的理念也直接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脫節,造成課堂所學的方法無用武之處,也使得學生思路狹窄,難以提高興趣去有所創新。
2.范圍較小影響閱讀的廣度
在家長和學生的頭腦中,一聽說要買課外書,80%的家長、學生買的是優秀作文集。形成了優秀作文等于課外書籍這樣一種狹隘的概念。學生課外閱讀很少涉及古今中外的優秀名著、民間傳說、科幻讀物。
3.閱讀習慣影響閱讀的質量
學生閱讀書籍囫圇吞棗,粗粗瀏覽一遍即是閱讀。很少做讀書筆記,即使做了筆記,也無非是幾句好句,幾個好詞。不會滲透文章摘取精要、批注點評并暢論自己的感受。
二、改善策略
新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六年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得少于145萬字。為了較大改變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達到新標準所規定的要求,我想根據自己的實踐研究經驗談以下幾點:
1.激發興趣,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動力
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
(1)榜樣激勵
榜樣能使學生產生看齊的向上心理。平時,我利用班會、晨會、思品課等時間有意地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熱愛讀書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學家高爾基、偉大領袖毛澤東、大作家老舍、葉圣陶、冰心;并在班中樹立典型來激勵學生,使學生逐漸認識到只有多讀書,肯讀書,才能從書籍中汲取無窮無盡的語言營養、精神食糧,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2)活動激趣
在有趣、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開展與課外閱讀有關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如《寫秋天的樹葉》,我用秋游的形式帶領學生到外面去收集各種樹葉,觀察樹葉的顏色、形狀等并做好記錄。課前又讓學生大量閱讀寫景散文,摘錄好詞好句,揣摩謀篇布局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減輕作文的壓力,以課外促課內,相得益彰,體驗收獲的喜悅。并且定期舉辦各類主題競賽,如故事大王賽、詩王競賽、手抄報賽、成語接龍賽,以此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
2.指導課外閱讀,提高課外閱讀效率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正確合理地選擇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準確的運用閱讀方法,做好讀書筆記,課外閱讀才有效率,才有收獲。
(1)做好讀物推薦
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差。如今的課外書包羅萬象,良莠不齊,并不都適合學生閱讀。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推薦工作。
我認為向學生推薦的讀物首先要有教育性:讀一篇文章、讀一本書都要給學生一定的心靈啟示,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指導學生的行為習慣。其次,根據學生的年齡段特點,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如三四年級的孩子,他們的識字量比較豐富,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我們就可以向他們推薦《格林童話》《伊索寓言》《兒童科幻小說》《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五六年級的學生比較有自己的思想與主見,可推薦《魯賓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一些外國文學書籍。
(2)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詞好句,科學珍聞,生活常識等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提綱型。在讀過一本讀物后,把其中的要點或基本內容提綱挈領寫下來,掌握讀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路,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在讀完一本讀物后,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及感想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續編故事,改寫故事,發展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我們要通過提示范例、摘錄講評、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學生做筆記的能力。
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古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