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學的一名數學教師,從教十幾年的經歷告訴我:心理因素對數學成績的好壞起著關鍵作用。
在我們農村中學,數學教師苦且累,特別是前幾年,學生多、班額大,一個老師負責兩個班的數學課,沒有過多的時間和學生溝通,為了教學而教學,致使學生漸漸不喜歡學習數學、甚至厭惡數學。而現在,學生對數學的喜歡程度發生了質的變化。作為農村數學教師我深有體會,這主要歸功于教學改革。
現在班額小了,老師的時間相對寬裕了,教材的編寫也貼近學生的生活了。老師不斷地進行培訓、學習,對于思想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數學老師不斷地互相聽課、研討,對每一節課都進行反思,特別是當學生出現情緒波動時,認真進行反思,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我們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發現了心理因素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那么如何運用好這一因素。讓它幫助我們在教學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作為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喜歡自己,讓學生因喜歡數學老師而喜歡數學。初中生對某一學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情感密不可分,他們往往不是從理性出發認識某個學科重要而去學好它,常常因為不喜歡某科任老師而放棄該科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需要大量思考的數學課學習更是如此。如果學生不喜歡自己的老師,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結果就會出現上課沒精神、疲疲沓沓、知識點越堆越多,以至成績趕不上去,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放棄數學。因此,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培養師生情感,以情優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因為喜歡數學教師而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來。有專家說:“衡量課堂教學高低的唯一標準是參與程度。”雖然這話說得有點絕對,但如果數學課堂沒有學生的參與肯定是沒有效果的。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于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從我做起,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要“震住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真行!
總之,課堂教學領域浩瀚無垠,課堂教學藝術博大精深,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課堂教學方法。只要我們備好教材、備好學生,抓住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并且很好地加以利用,就能引導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走向未來。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南樂縣谷金樓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