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就是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句話,就是讓學生既得“魚”,又得“漁”。
一個人一生的80%的時間都需要自學,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主動的、自覺的學習習慣,就是在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實踐證明,在自學的過程中若學生主動發現了問題,他總能快樂地、積極地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精心設計課前預習提綱,注重提綱的引導性、提示性、趣味性、差異性、可行性
仔細鉆研教材后,我把每一節的課前預習內容打印成了預習提綱發放給學生。根據內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有填空,有問答,讓學生自己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突出課程內容的常規性知識要求。同時預習提綱上還適時地插入了一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數學知識應用題以及近幾年的中考題,促進優等生開闊視野,使各類學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共享數學預習的樂趣,讓學生漸漸地在不知不覺中習慣它,接受它,離不開它。
二、指導學生預習,鼓勵學生質疑,讓質疑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疑是思之始,學之源。學貴有疑,很多事實已經證明這個道理。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會疑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因此在預習時我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質疑。
在每一節的預習提綱中我都留下了讓學生提問題的地方,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把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或自己產生的新的見解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上進行學習交流。
起初,大部分學生只針對我在提綱上所提的問題從書上找答案,自己哪個地方存在問題并不知道,感覺好像是都弄明白了,但檢查起來他們卻并非都懂。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通過與學生交談,我發現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問,現在讓他們提問題,反而不知從如何問起。于是在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耐心地根據學生的實際就如何提問作出示范,啟發學生體會教師是如何提問題的,在哪兒找疑點,逐漸教給學生在預習中尋找問題的方法:(1)教會學生著眼大處,理清內容綱要。(2)教會學生著眼大處挖小處,吃透教材。(3)教會學生變換視角提問題,開放思維。
三、檢查到位,落實預習,讓學生品嘗到預習成功的喜悅
預習檢查不到位是過去預習不了了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預習切實地落實到位,老師的檢查指導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那些基礎較差、自律性較差的學生。對預習提綱的檢查,我主要采用交談的方式進行。在交流中,老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指導學生明確重點、難點、易錯點,同時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和數學語言表述數學知識。課堂上盡量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發表自己所提問題的機會。
有效的課前預習給了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鍛煉了他們的自學能力,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對課堂有貢獻的人;有效的課前預習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不再把學習當作苦差事,而是當作了樂事,這種快樂將會讓他們受益一生。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