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實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觀念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建構者;學校不再是“教育工廠”,而是“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是陳舊課程(教材)的“傳聲筒”,而是“反思性實踐者”,特別是在推行綜合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學校課程和倡導研究性學習及選修課的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固有的知識和經驗難以適應改革和發展需要。因此,教師需要重新通過系統、科學的學習,挑戰傳統、挑戰書本、挑戰自我。而且學習將成為教師生活的基本方式和學校活動的重要內容,學習型學校將成為現代學校的代名詞。
一、確定“終身學習”理念
在信息化時代,終身學習將成為人們整個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校應充分發揮已有學習資源和課程資源的優勢,調動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把學習作為學校成員推動社會文明進程的一種責任。
二、打造“學習型”領導班子
沒有“學習型”領導班子,也就帶不出“學習型”的學校。學校要從上至下有一種愛學、樂學、篤學的精神,校長首先就應成為“學習型”的校長。江蘇省張家港市高級中學高萬祥校長坦言:“面對學生,面對偉大的變革時代,面對知識信息的爆炸和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我時時有被掏空的感覺。因此,我努力充實自己,而讀書正是充實自己和豐富自己的最好辦法。”這段話,詮釋了高萬祥校長“永遠是一個‘學習型’校長”的思想境界,也給千千萬萬的校長以有益的啟示。
三、建立有效的學習機制
學習型學校的學習機制不同于傳統的學校學習機制,它應是一個開放的、民主的、靈活的、自覺的學習機制。因此,各學校應創設良好的、寬松的,有利于學校成員間及時溝通、交流和討論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備課組、教研組、教務處、教研室、政教處、總務處、辦公室等組織機構的作用,建立各種學習小組,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制度,開展經常的學習活動,使學習成為一種制度,成為教師職業生活的自覺行為。同時,建構個人自學與集體學習、短期培訓與長效學習、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教師提供參與學校、學術團體、教研培訓機構、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及研討的多元化組織學習途徑,形成校內成員人人崇尚學習的良好風氣。
四、構建開放的學習網絡
學校要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角、黑板報、校園網及各項活動等學習宣傳陣地的功能和作用,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建立開放式的全員學習教育網絡。同時,在辦公室放置教師自制的教具、相關的教學資料以及教育報刊、教師的論文、經驗總結等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以適應并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學習需求。
五、建立健全系統的學習體系
通過建立健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體系,形成學歷教育和專業繼續教育相結合、培訓與教研相結合的教師學習系統。在這個學習系統中,讓學校每位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進行學習,充分體現尊重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也使教師在學校生活中的本體性知識不斷拓寬,條件性知識不斷提升,實踐性知識不斷豐富,以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六、運用科學的激勵機制
建設學習型組織需要建立并完善鼓勵、倡導主動學習和不斷創新的科學的激勵機制。學校要通過考試與評價制度改革,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采取有效的激勵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個體和團隊的學習潛能,為學習者提供學習的動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習型學校建設不僅是現代校長發展學校的必然選擇,也是學校自身生存的內在需要。校長必須認識到在信息時代,成功者將是那些比對手學習得更快一些的組織和個人。作為一個組織,學校之間的競爭能否真正體現教育的意義,取決于學校的學習組織能力與學校每個成員的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校長在建設學習型學校的過程中,努力讓每個愿意學習的人有更多學習的機會,讓不愿意學習的人也變得愿意學習。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