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具有“科學性、興奮性、教學性”。演示實驗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教學“雙邊”活動,通過實驗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并鞏固和驗證有關的物理知識。課堂演示實驗必須做到目的明確、操作規范、現象明顯。教師在課前要準備好與實驗有關的全部儀器、材料并反復操作直到熟練,對于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數并能及時排除。
我認為在初中物理演示實驗中,要想收到很好的效果,應該做到下面的幾點:
一、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素質
每個演示實驗都要在演示之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內容、目的及觀察的現象,告訴學生應該觀察什么,從什么角度去觀察,怎樣捕捉稍縱即逝的現象。如果學生不明確目的,就會把實驗當魔術,憑興趣湊熱鬧,其結果收效甚微或一無所獲。如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實驗前老師先介紹光具座的結構,并說明什么是物距、像距,讓學生觀察并思考:“為什么燭焰的焰心、透鏡中心、光屏中心要在同一高度?當燭焰靠近透鏡,使u
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教師要認真鋪設一些必要疑問,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系統化和深刻化,而且也能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格物致知”就是從探究事物中得到知識,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實驗,演示實驗時,教師不只是表演者,學生也不只是旁觀者。如果這樣,演示實驗再成功,實驗效果再明顯,由于學生沒有直接參與,其認識也只是曇花一現,達不到實驗教學的真正目的。因此,將演示實驗變為學生探究性實驗后,學生通過真正動腦、動手、動口,才能發揮主體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我感到物理演示實驗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教學內容,在演示實驗中要力爭達到知識方法、能力、素質等多方位的教育、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求,這對當前“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 河南省范縣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