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既存在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也存在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與作者的交流、學生與作者的交流以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據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才會收到良好效果。
一、教師首先要讓自己感動
當代語文教育家于漪說過:“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自己感動”。
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首先要認真解讀文本,體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真實思想感情;對于教學參考書上的理解只可參考,去劣擇優,千萬不能照搬;教師也可以補充自認為較正確的理解,供學生參考、討論。
因此,教師只有遵循“新課標”要求,認真解讀文本,獨立思考,結合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才會備出讓自己滿意和感動的好課來。這樣教師的授課內容才會讓學生易于接受以至于感動,學生才會久久地沉浸在對于課文所蘊涵的思想情感中,沉浸在課堂上的閱讀文本、與教師對話交流和體驗感悟的氛圍中,這樣的教學效果自然會很好。
二、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獨特的情感體驗與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何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與感悟呢?一般說來,教師既要注意情境的創設和對于學生情感的激發,還要特別注意點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獨特的情感體驗與感悟;另外,還要注意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與見解。
例如,初中語文課本選編了一篇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敘寫自己求學經歷的文章——《我的老師》。有位語文老師帶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閉起眼睛什么東西也看不見,捂起耳朵什么聲音也聽不見,閉上嘴巴什么話語也說不出,時間長達2分鐘。然后教師讓學生談體會,明白作為集盲、聾、啞三種殘疾于一身的殘疾人海倫·凱勒所具有的堅強意志,克服了種種艱辛求學,最終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家與作家,這是多么的不容易。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對海倫·凱勒產生敬慕之情,在進一步學習整篇課文時就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閱讀教學中,當學生思維出現卡殼時,教師要鼓勵要引導,讓學生大膽地說,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都要給予肯定。作為教師,最忌越俎代庖,代替學生說出理解與感受;甚至對學生獨到的理解與感受及探索性、創造性的思維見解輕易否定,冷嘲熱諷。
當然,個別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可能會出現思維偏激甚至有原則性錯誤的見解,教師對此不但不能慫恿,而且要注意及時把學生往正確思路上點撥、引導。
因此,教師不能輕易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教學參考書上連自己也一知半解的東西,強加給年紀尚小、閱歷尚淺的中小學生,讓他們囫圇吞棗地加以接受,這就剝奪了他們自己對作品理解感受、體驗感悟的權利!
三、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方式讓學生抒發、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對于優美感人的文章或文學作品,通過教師的情感激發,學生肯定會產生各種情感體驗。如果學生采用朗讀、吟誦、分組討論、寫讀后感,甚至邊讀邊唱等形式進行情感體驗,教師都可以視其為正常,這說明學生們已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或文學作品的情感氛圍當中,正在進行或已經進行了情感體驗。然后,學生就可以把各種情感體驗與感悟借助聲音、語言、文字甚至是肢體語言宣泄和抒發表達出來。
教師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完整地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不僅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以閱讀教學為契機,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文學審美能力都得到提升,學生的人格也會日臻完善。
(作者單位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公司總校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