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導入雖然有一定的方法,但無定法,而是要根據不同教材的內容和特點,選用一種最佳的導入方法。沒有變化的導入是不能收到最佳的導入效果的。但無論選用何種導入法,均應遵守以下幾個導入要點原則,還要注意幾個問題,才能導之有方。
一、應遵循的三原則:定性、連接、相互作用
1.定向原則
就是教師導入的目的性要明確,要有很強的針對性。要使學生明白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個新知識,怎樣才能掌握這些新知識。選用適當的導入類型,才能把學生的思維活動納入特定的學習目標、任務、方法中去。總之,導入要使設置的問題情境準確地指向課題內容的總目標,這是最重要的應遵循的導入原則。
2.連接原則
連接指以下兩點:一是教師設疑質問的情境必須使新課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建立聯系;二是由新舊知識之間的差別造成學生心里的不協調。教師在導入中點明這兩種差距,讓學生明確自己在認知上的差距,才能激起學習上的認知需要、學習動機并激發興趣。故善導的教師對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必須了如指掌,使新舊知識聯系十分明確、緊密,既能做到復習鞏固舊知識,又為接受新知識做好認知準備。
3.相互作用原則
這里注意兩點,一是單純的材料不會引起學生認知的需要,只有引導學生與學習任務、目標相互作用,使學生明確原有知識結構與新舊知識之間的差距,才能激發其認知需要,在做到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才能出現第二種相互作用,即教師通過導入起了教的主導作用,學生也能發揮學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教學相長,互相促進,二者形成合力,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導入切忌表面化
運用導入技能時不能單純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以免學生停留在自發興趣的低水平上。而要善于通過恰當地導入揭示事物、事件豐富的內涵實質及其深刻的歷史哲理,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導入切忌平淡刻板
導語要力求新穎、別致、生動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鋪直敘。
3.導入切忌牽強附會
運用導語的目的是為了導入新課,增強教學效果,其設計與運行要自然、貼切、順理成章。不能為導語而導語,更不能胡編亂造,迎合低級趣味,從而違背了歷史教學須滲透思想教育的教學目標。
4.導入要貫徹量力性原則
導入必須符合中學生年齡、年級、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導入要結合學生實際,不然會弄巧成拙,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
5.導入要盡量避免演獨角戲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在導入中要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并通過強化手段來鞏固、擴大學生的參與。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沙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