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教學材料的興趣。”可見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符合幼兒好奇、好勝和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因此,我們應根據幼兒的特點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能夠輕松活潑地掌握數學知識。
一、遵循年齡特點,設計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我認為日常生活這個大環境是數學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幼兒在與現實生活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僅可獲得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及其上下、前后、左右等形體及空間方位的認識,還可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有關時間與事件順序的關系(如幾點起床、吃飯、上幼兒園、放學、睡覺等)。同時,幼兒在解決諸如購物需要多少錢,做操時如何按高矮排隊,如何判斷物品和人所處的位置,怎樣確定從一地到另一地的路線等問題中,自然而然地遷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因此,我們應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及有趣的數學現象入手,將其融入幼兒探究周圍現象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去感知有關量與計量、數與數量的關系,領會有關物體的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探索有關事件的發展與時間的關系,并引導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數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及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體驗數學的重要與樂趣。
二、聯系實際,設計生活化的教育材料
材料是數學活動的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獲得知識多少、激發興趣的大小及智力開發的深度。如大班的幼兒學習排序,可請幼兒回家尋找可供排序的材料,帶來幼兒園與小朋友們一起玩排序的游戲,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的愿望,獲得有關的數學概念。
1.幼兒在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材料時,要對各種各樣的材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判斷,以加深對有關數學知識的理解。如尋找排序材料,幼兒首先要明確排序的含義,才能在眾多的材料中挑選出排序的材料。
2.幼兒對同伴帶來的材料往往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相互交換材料進行操作,既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又拓寬了幼兒視野。如在尋找排序材料中,全班幼兒帶來了各具特點、千奇百態的材料,通過引導幼兒開展各種量的排序、數的排序、圖形的排序及按材料的物理特性進行的排序等,這樣幼兒就獲得了對物體排序的順序性、可逆性和多重性的感知。同時,教師也可從制作材料的瑣事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對幼兒的觀察指導中,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三、設計游戲,激發學習興趣
游戲是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兒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幼兒的興趣最容易從游戲中產生。對幼兒進行數學的啟蒙教育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幼兒對數學相對陌生,且這門學科枯燥、單調、乏味,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耐心,精心設計游戲,在游戲中向他們介紹數學,引導他們對數學的喜愛。如小班“1”和“許多”,教師創設情境:在操場上畫一半圓周表示“山坡”上布置許多大小不同的“蘑菇”,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為每位幼兒準備一個小兔頭飾,教師扮兔媽媽,幼兒扮小兔,先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山坡”上有許多“蘑菇”讓幼兒采一朵“蘑菇”,然后讓幼兒說“我采了一朵蘑菇”,再讓幼兒觀察“山坡”是否還有“蘑菇”,進而啟發幼兒觀察回答:許多“蘑菇”裝進兔媽媽的大籃子里,引導幼兒觀察回答:一朵一朵合起來就是許多。由此幼兒興致勃勃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的知識領域,享受著獲得知識的愉悅。
四、提供機會,發展學習興趣
實踐、操作是幼兒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徑,心理學認為,人的最初階段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操作是幼兒參與實踐的親身體驗,他們會在教師組織和思維的點撥作用下,最大限度地發展自身的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教師應設計“新奇”“多變”的活動內容,使幼兒對趣味的數學知識感到新奇而產生興趣,例如動手擺擺,動手分分,動手拼拼,動手畫畫,動手剪剪等“動”字的實踐活動方式,培養幼兒發現問題,探索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班感知數量關系,就是利用生活活動,分餅干、分餐具,讓幼兒感知“1”和許多的數量關系,大班小朋友可以利用變化無窮的七巧板拼圖,讓幼兒想象還可以拼出什么圖形來。幼兒會在輕松、愉快、無意識活動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增強、鞏固并發展幼兒學習興趣。
總之,只有在教學方法、手段、途徑和活動形式等方面進行優化組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將數學教育生活化、游戲化、趣味化,才能使幼兒在輕松、愉快、自然的環境中獲得數學知識。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