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把作文當成了一種負擔,越來越多的作文總是千篇一律。是生活不夠豐富?還是視野不夠寬闊?不,都不是。是因為好看得太多,以致孩子們忘記了作文最重要的一條——觀察。
葉圣陶曾經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停。”如果說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那么,學會觀察便是作文的起步。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時要做到細致、深入。
課堂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作文課堂“亮”起來,使學生產生觀察的激情,學會合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動作呢?教師可以以自身生活積累為優勢,去演繹不同的角色,或給學生設立一個相對的情境,讓學生描述所看所想。如我在課堂上表演了老奶奶如何穿針引線的情景:老奶奶駝著背,戴著老花眼鏡,將線往針孔里穿一次、兩次都沒進,推推往下掉的老花鏡,將針往頭發上磨磨,再穿……或者老師在黑板的最上端寫上幾個字,請一位同學上來擦黑板。下面的字很快被擦干凈,但上面的卻沒法一下擦干凈,只好一下、兩下地跳起來擦,最后還搬來凳子,才將黑板完全擦干凈。通過表演,將教師心中的下水文再現于學生的眼前。學生們看得趣味盎然,不時發出陣陣笑聲。在相互交流所看時,更是熱情高漲。教師在適當地點撥、指導后,文章便水到渠成。通過表演這種獨特的快樂演示,激發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度。
課外
讓學生在每周的小練筆中寫寫自己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各樣人和事,為作文積累寫作素材。
感悟
最后,在觀察的基礎上,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梳理生活,回味生活,感恩生活。以教師對生活的熱忱和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他們從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來。從爸爸、媽媽的日常教誨中看到他們對子女的期待;從馬路上清潔工阿姨每日持續的清掃寫出默默奉獻的精神;從家鄉的山山水水寫出對家鄉的愛;從少先隊的學雷鋒活動寫出社會的和諧;從潮起潮落、花開花謝寫出對生命的沉思……
在學生的觀察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視野,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每一個學生在作文的領域里都有一顆純真而感性的心,寫出屬于自己最真的個性美文。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浦區建寧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