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一個人一生是否快樂、幸福,有時并不是取決于外在的物質上的享受,而是主要看他是否有一顆快樂的心,一顆“詩”心。如果能用一顆審美的心靈看待這個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將總會如枝頭上小鳥在歌唱,如不凍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選文1
詩化人生
□王兆勝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說,人們都要面對著悲傷、怨恨、疾病、絕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難。那么,為什么在這個世界上又有著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憂思百結,總是悶悶不樂;而有的人卻笑口常開,充滿歡樂?在我看來,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靈和不同的生活態度。
天上的月亮也不過只有幾日之圓,天空和大地也不是總充滿白晝而沒有黑夜,一年四季除了春夏秋也還有嚴寒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樣。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根本的悲劇性,理解了這個世界與人生的先驗“缺失”。從這個意義上說,佛家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承受苦難”是有幾分道理的。如果有了一顆正確對待人生“缺憾”的心靈,以一種審美的態度對待這個世界,那么,這個人的人生將是輕松與快樂的。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卻身體健康,精力旺盛,生活幸福;而有的人一生雖錦衣玉食,清閑無事,甚至過著寄生的生活,但他們卻身心疲憊,一臉愁容。這是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們的心累與否。同樣,一個人一生是否快樂、幸福,有時主要不是取決于外在的勞累和不順,而是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顆快樂的心,一顆“詩”心。如果能用一顆審美的心靈看待這個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將總會如枝頭上小鳥在歌唱,如不凍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其實,人之所需無多。莊子在《逍遙游》里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孔子在《論語》里也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看來,最關鍵的不是物質的多少,而是“精神”與“心靈”的高度和境界。
有了詩心,就可以與挫折對抗。比如蘇東坡,他被放逐到荒僻的海南島,夏天極其潮濕,秋天陰雨連綿,所有東西都發了霉,床柱上還長了許多白蟻,要什么沒什么。六十歲的老人,水土不服,無朋無友,寂寞無聊,但他卻沒有悲觀厭世,更沒有失去生活的樂趣與美好的理想。他自己制墨、采藥、蓋房,同時,抄錄了《唐書》《漢書》,注釋了《尚書》,編定了《東坡志林》,考訂藥書,賦詩作詞。這個世界上似乎沒有什么東西能將他打倒,因為他總有一顆“詩心”。
當有了詩心,人們也可以體悟大自然的規律和心情。天地一年四季,春天繁華,夏天揮霍;當樹葉變黃,紛紛飄落,生命就進入了晚秋;而嚴寒到來,萬物將激情收斂珍藏,這就是冬天了。其實,這種更替與人生何異?生命在自然與死亡韻律的和諧上實際上具有一樣的節奏。自然生命和人生就如同一首詩,一首有著成長和死亡韻律的和諧的詩。通過“詩心”,在發現天地和人生蘊涵的詩意后,我們就會進入一種新境界:人生就是一個進程,天地都有生死、悲歡,而渺小的人還有什么困惑和滯礙呢?
通過詩心,人們還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并將這種生命與自身的生命貫通起來,那么,個體就會感到自己生命的強大。比如,看到一樹綠葉,我們不要對其熟視無睹,而應該用詩心去體會。當你的詩心與綠葉的生命接通,那么,在你的意念中一股生命的泉水就會順著樹葉的脈絡汩汩流入,直流入你的身心之中??梢栽O想,在與大自然接通時,人不僅進行了生命充電,同時也在進行精神充電。
詩心就如同和煦的陽光,不僅能消融冰雪,還可以驅盡黑暗,使人生如明媚的春日,其樂融融。
(選自《百年中國經典散文》,有刪改)
點擊
“詩意地棲居”是一種生活態度。面對困苦、責難、傷害,我們應以豁達、開朗、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便能開墾出芳菲滿地的精神桃花源來。
★選文2
詩意地棲居
□胡 豐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薄霸娨獾貤印笔且环N生活態度:自由的,精神的,靈性的,自然的。詩是真正讓我們安居的東西,我們可以不是一個詩人,但我們必須是一個詩意的棲居者,因為人類生存的本質是詩意的。
詩意地生活就是會營造自己的心境,調節自己的心態,超然世俗以外。
面對困苦、責難、傷害,我們應以豁達、開朗、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相信風雨過后是彩虹,烏云遮不住太陽。就像大文豪蘇軾一樣,雖屢遭打擊,一生坎坷,但極為達觀,聽到鳥鳴便是“春山磔磔鳴春禽,此間不可無我吟”;就是被貶了官,還能吟出“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一頂笠帽、一身蓑衣、一雙草鞋、一根竹杖,迎著風雨向前仍唱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詩意地生活其實很簡單。一盆蘭花,一支洞簫,一枚卵石,一幅字畫,一片雪花,一場細雨,一彎月,一杯茶,一本書,一首詩……都會在寧靜的心湖漾起歡愉的漣漪,給你帶來無窮的詩意。
《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是豐子愷先生的一幅漫畫:一張放在廊邊的小桌,桌上是一壺茶、幾只杯,天上是一鉤月,窗邊是一副卷起的蘆簾??粗粗?,心,沉靜下來,喧鬧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恍惚之間自己也隨散去的朋友去屋外賞月。夜,靜極。觀畫竟有愿做賞月人、不羨仙的感嘆。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說: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是無用的裝點,卻是愈精練愈好。
然而,可憐我們的現實生活!
滾滾紅塵中,人們追名逐利,物欲橫流,人心浮躁,根本無暇顧及這“不求解渴的酒”,這“不求飽的點心”。而周作人在此看到的是藝術,是藝術化的生活,也就是充滿詩意的生活。正是因為有了藝術,我們方知春雨不僅可以潤澤禾苗,還可以窗下獨聽;茶不只可解渴,還可以養心;石不能言卻最可人;花不但可以扮美女兒家,更可以案頭清供,繼而聞香動念,所謂“一花一世界”!
詩意地生活是人生的大徹大悟。
“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有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這是《菜根譚》中的話。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中談了莊子的淡泊,贊了陶淵明的閑適,還向西方人介紹了中國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觀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鑒石,如何養花、蓄鳥、賞雪、聽雨、吟風、弄月……娓娓道出一個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令西方人傾倒。當時美國有一書評家說:“讀完這書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見中國人,便向他行個鞠躬禮?!痹娨獾厣睿喕睿x一篇美文,吟詠一首好詩,蒔弄幾株花草,把玩一塊石頭……讓最微不足道的東西充滿詩情畫意,這是生活的大智慧。
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便能開墾出芳菲滿地的精神桃花源來。 (選自《心湖漣漪》,有刪改)
對比鑒賞
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擁有一顆嚴肅對待人生的心,他們對待生命認真,樂觀而積極,但表達方式各有千秋。
《詩化人生》強調一顆審美的心、達觀的心能給你的人生驅走黑暗、帶來明媚。在這樣一個競爭日益激烈而信仰又日漸缺乏的社會里,王兆勝的文字里透露出來的卻是他那與世無爭的鎮定與從容。因為他從天地萬物那里所獲得的啟示就是享受一種詩意與悠閑的人生。在《詩化人生》里,他對于懷有一顆“詩”心,是有著自己最為充分的理解的。“一個人的一生是否快樂、幸福,有時主要不是取決于外在的勞累和不順,而主要是看他是否有一顆快樂之心,一顆‘詩’心。”
《詩意地棲居》則更多地強調“詩意地棲居”是人生存在這個社會中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越來越為尋求何種理想的生存方式而困惑的時候,詩意地棲居,無疑是一條擺在我們眼前的理想之路。因為詩意地棲居,面對困苦、責難、傷害,我們以豁達、開朗、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梢詫⒁磺械臒馈⑼纯?、損傷都轉化為一種詩意的體悟。詩意地生活是人生的大徹大悟。詩意地生活就是會營造自己的心境,調節自己的心態,超脫世俗。
《詩化人生》的作者從兩方面說明了人生要有一顆“詩心”,即,一是從人生的客觀實際說明,人生難免有缺憾,要用一顆“詩心”去對待;二是從“詩心”的意義或價值說明,有了“詩心”便可以與挫折對抗,有了“詩心”便可以體悟大自然的規律和心情,通過“詩心”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文章通篇文筆非常流暢,在對蘇東坡、莊子等賢哲的人生境遇進行了細節性的描述后,生動地揭示了用詩心與挫折對抗的意義,深化了“詩化人生”的主題。
《詩意地棲居》一文談古論今,引用了大量的詩詞及文化史料,涉獵廣泛,厚重典雅,意蘊深厚,足顯作者廣博的文化視野。作者感悟現實生活細致入微,事例如出身邊,足見其敏銳的生活洞察力。說理探幽析微,行文揮灑自如,把“詩意地棲居”這一深奧抽象的哲學命題演繹得靈活生動,深入淺出。
這兩篇哲理散文飽含生活的激情,生動地闡發了追求人生快樂和幸福的道理,富于辯證色彩,同時告訴讀者:美好的生活就是快樂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就是詩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