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兒行千里
□范春歌
我第一次騎單車穿越中國的途中,母親還不時將一封封家書提前寄到我將到達的地方,好讓我每次到達一個陌生的城鎮都會收到家人的問候,它溫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風塵仆仆地歸來時,我的背囊里總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書。
在一座鄉村,一個農婦的兒子愛上了美麗的貴族少女。備受單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離家到莊園主家當花匠的決定。起程的那天,雨絲紛飛。孤獨的母親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兒子歡天喜地地朝遠方的莊園走去。年輕的農夫歡快地走著,他吹著歡快的口哨,始終也沒有回過頭。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奮勇爬上高高的草垛,賣力地干活,因為他心愛的少女正在樓上的陽臺注視著這里。高傲的少女或許也被這勞動的場面所感染,頑皮地向草垛上的人們伸出了手臂,年輕人踮起腳尖為了握一握少女的手,不幸從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親聞訊趕來了。與兒子分別已久,萬萬沒有想到會以這種結局重逢。當兒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時候,她緊緊地摟住冰冷的兒子,沒有一絲抱怨,兩行熱淚從這位一生倔犟從不落淚的農婦的臉龐滑落。她喊著:“我的孩子!”
從小到大看過電影無數,許多影片別說情節,就連名字也記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時看過的這部外國影片至今記憶猶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樣一個孩子,瘋狂地愛上了去遠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國的地圖,拎起行囊道一聲:“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龍江了!”頭也不回便出了家門,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離開院子走了很遠,忽然漫不經心地回了一下頭的時候,發現年邁的姥姥、兩鬢染霜的父母仍然佇立在陽臺上,望著我。
我每次出遠門的時候,家人都是這樣久久地凝視著我的背影,只是因為我從不回頭,所以從不知道。我還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離家去江對岸的報社上班的時候,他們同樣在陽臺上目送著我的離去。
我回頭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們揚起了手。我永遠記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一年過去了,站在陽臺上的親人一個個離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親,以她不變的柔情站在那里。
(選自《最受讀者喜愛的100篇文章》,有刪改)
1.文中講到的那部外國電影中,母親緊緊地摟住冰冷的兒子,流著熱淚說“我的孩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這個地方考查的是細節描寫中語言描寫的作用。這句話既顯示了人物的性格,又巧妙地展現了人物的心理,同時對文章內容和文章的文化內涵等也起到了很大的豐富作用,還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氣息和異域情味。
參考答案:這句話顯示了母親堅強的性格和面對悲痛時頑強的心理。讀完這句話,一個對自己的孩子既充滿無比的疼愛又勇敢堅強的面對現實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2.請對文中畫線的句子進行賞析。
解析:對句子的賞析是考查分析鑒賞能力中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模式。賞析時主要側重于對細節的賞析,具體到這個句子中就是動詞的恰當運用,如“佇立”“望”。除了分析動詞本身的含義外,還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作具體的分析,結合細節描寫的相關作用進行綜合分析。
參考答案:作者運用鏡頭式的寫法,給我們定格了一個感人的場景。“我”要離開家遠行,親人們熱切期盼著“我”早日歸來,同時也寫出了親人的孤獨與無助,“佇立”和“望”兩個動詞形象地寫出了親人對我的期盼和無盡的牽掛。
【閱讀指導】
寫人記事散文是一種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文體。既然要寫人記事,自然就少不了用到寫人記事的方法技巧,而細節描寫正是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細節描寫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命題者的青睞,成為這類散文命題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題型。一般圍繞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動來命題,借以揭示文章主旨。
細節描寫的范圍比較廣,作用更是多方面的。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是烘托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的重要途徑;還有描繪典型環境等重要作用。細節描寫有利于情節的發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主題思想的表達,能夠更好地反映事物本質特征、個性特點,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下面具體闡釋一下寫人記事散文閱讀中細節描寫的常見作用:
1.彰顯人物性格。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梁啟超的兩句開場白“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表明了梁啟超謙遜又自負的性格。
2.推動情節的發展。如:《小狗包弟》中,記敘藝術家和小狗的故事細節,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為情節的繼續發展作了鋪墊。
3.揭示文章主題。如:《記念劉和珍君》中對劉和珍等人被殺害時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段祺瑞執政府的殘暴和劉和珍等人的大無畏精神。
4.渲染氣氛、創造典型環境。如:《小狗包弟》中,最后對庭院的描寫表現了一種物是人非、令人悲傷的環境。
5.巧妙地展現人物的心理。如:《小狗包弟》中,“我”在送走包弟后“吞了兩片眠爾通、上床許久還不能睡”的細節描寫反映出作者內心的痛苦和自責。
6.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梁啟超在講到《桃花扇》時“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后又“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這些細節表現了梁啟超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表明他是一個有文采、有學問的學者。
【閱讀思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祭 青(節選)
□薛石云
每到麥苗蓋住黑老鴰的時候,母親總是會到田野上祭青的。
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母親,也許是頭天晚上陪母親說話說得太遲了,也許是母親的炕頭使我緊張而疲憊的心理得到了徹底的放松,因此次日早晨睡了個難得的懶覺。朦朧中,只覺得母親窸窸窣窣地穿衣下地,然后輕輕地掩門而出。而我,接著又陷入沉沉的夢鄉之中,直到日上三竿母親叫了一遍又一遍才徹底清醒起床。
母親說:“少的哩,不知道你攢下了多少瞌睡?”我說:“平時工作起五更睡半夜的,很累,的確攢下了不少瞌睡。回家睡在你的炕頭上,心里特別輕松,覺自然就多了。”母親聽了,深表理解,說:“當個干部也不容易啊!”接著她催我洗臉刷牙然后吃飯,說是飯后要到地上祭青。我聽了很是興奮,問道:“你每年都祭青嗎?”母親說:“就是的。”我又問道:“‘文化大革命’那陣兒呢,也祭青嗎?”母親說:“偷偷地祭啵!后來好了,可以正大光明地祭了。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又很少有祭青的。”說完,她似乎有些不以為然。我寬慰她說:“有我陪你呢,你只管每年祭青好了!”母親的臉上才有了笑意。
洗漱之后,一進廚房,一股濃郁的油香立刻灌滿了我的鼻腔肺腑。我禁不住贊道:“真香啊!”再一瞧鍋臺,只見上面擺著一大碟油炸面泡子,金黃閃亮的,暄騰騰的,禁不住讓人口水直流。我拿起筷子就要搛著吃,但母親擋住我說:“這碟是祭青用的,你不要吃;你可以吃的放在案板上。”我扭頭一看案板,只見上面放著一大一小兩碗油炸面泡子,一樣的金黃閃亮,一樣的暄騰軟和。打了糖,沏了茶,泡了油炸面泡,吃著美味香甜的早餐,我的心里別提有多舒坦。
吃過早餐后,母親將那碟未動筷子的油炸面泡放進一只笈笈篩筐,又從板箱里找出香表一并放進筐里,用一方潔凈的紗巾蓋了,自己拤著;讓我到后院的麥草垛上撕上一蛇皮袋麥秸提著,然后就鎖了門來到街上。
母親祭青,總是選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那天也不例外。走在街上,左鄰右舍問她這是干啥去,母親總是滿面春風地說是去祭青。年長者聽了,由衷贊許;年輕人聽了,則一笑了之。
一出寨子,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便撲入了我們的眼簾。那些高約一拃足可蓋住黑老鴰的麥苗,在亮麗晨光的映照下,流鮮滴翠。一塊塊麥田仿佛一塊塊剛剛鋪張開的鮮綠鮮綠的栽絨毯子,讓人頓生一種柔情蜜意。
母親務習莊稼一輩子,我分明感到眼前的景色使她很是欣喜。母親年過八旬,無病無災,我想這與她一生務習莊稼并與土地及莊稼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不無關系。勞作,讓她充實又讓她活動了筋骨;而河西走廊一望上百里的綠色田野,則開闊了她的視野胸懷。她飯吃得香,覺睡得甜,心情舒暢,身體硬朗,高壽自在情理之中。
出寨子不遠,就是我家的田地。從大路拐到我家地里,需要越過一個水溝。母親的腳是一雙足骨嚴重變形的小腳。我恐她摔倒,便騰出右手欲上前攙扶。但她說自己能行。過了溝就是曲折逼仄的地埂,而母親竟能穩穩地走在上面。我真難想象年逾八旬的母親是怎樣踮著一雙小腳,在人生的長途中風里來雨里去,為養育兒女而四處奔波的呢!
地里的麥苗栽絨毯子似的,異常鮮翠。麥葉上,未及曬干的露珠在明麗的日光下隱約閃光。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細瞅苗溝,發現其中極少有雜草。母親見狀,便說:“我鋤了一遍,又薅了一遍,已沒有幾根草了。”我笑問她:“薅草是個累活,你不累嗎?”母親說:“給這么好的莊稼薅草,我心里高興,沒覺得有多累。”
談笑間,母親找了一塊稍微寬展點的埂頭說:“就在這里祭青吧!”于是我們便祭起青苗來。掏出柴草,擺上祭物。母親知道我不信鬼神,所以并沒有強迫我跪倒,只是讓我退幾步旁觀。柴草點燃了,一股青煙裊裊上升,輕輕飄蕩。母親虔誠地跪在火堆前,神情肅穆,一邊往火堆里一一投放著香表及祭物,一邊嘴里念念有詞。然后又澆了獻茶。最后母親雙手合十,跪拜再三,然后站起,長舒了一口氣,祭青就算結束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回望祭青的地方,只見一股余煙,仍在裊裊上升,輕輕飄蕩,然后彌散于這蔥蘢的大地……
(選自《散文選刊》2011年第7期)
1.第七自然段是對作者要隨母親去做祭青時的景色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2.當“我”問母親“薅草是個累活,你不累嗎?”母親回答說:“給這么好的莊稼薅草,我心里高興,沒覺得有多累。”這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品質?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