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文章中出現的人和事件的數量,寫人類記敘文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一事一人。通過一件事來表現一個人物。首先,要確立中心。文章的中心要表現出人物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特征,先從人物諸多的品質和特征中提煉,然后加以展示和呈現。其次,要選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即典型事件,事件典型方能“以一當十”,要透過人物真實的事件,表現出人物的品質和特征,從而收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效果。
2.幾事一人。通過幾件事來表現人物。首先,要為服務文章中心而選取事件。將人物不同時空的事件聚合在一起,并圍繞中心取舍。其次,要注意所選材料的側重點。不同的事件能表現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精神,多個事件能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真實。再次,要有針對性地截取和剪裁,將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加以敘寫。最后,要注意材料的組織和銜接。選取的幾件事,要注意其內在的聯系;要合理安排順序、詳略;要注意事與事之間的銜接與過渡。
3.幾事幾人。通過幾個事件來表現群體特征。要寫好這類文章,關鍵是要注意事件的集中性和把握群體的共性。
■
寫人類記敘文,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素要齊備,情節要完整。2.要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精神面貌。寫人類記敘文重點在于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用人物的思想品質來教育并感染讀者。3.立體展示人物個性化的形象。描寫人物的特征,不是將人物臉譜化、概念化,一個人只寫一種特點,而是要寫出人物的豐富性和復雜性。4.重視細節描寫,于細微處見精神。只有細節描寫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5.重視環境描寫。環境是人物活動的舞臺,是事件演繹的空間。6.塑造人物要真實,要典型。真實性是指事件的真實,典型性是指性格和精神具有廣泛性。
■
1.肖像描寫,勾勒人物外貌。
肖像描寫,又叫外貌描寫,是對人物的容貌、服飾、姿態和神情等進行的描寫。它可以寫人物的靜態,也可以寫人物的動態。外貌描寫根據文章的需要可以簡筆勾勒人物的具體特征,也可以詳細描寫人物的外貌。通常是選取人物特征最鮮明的部分進行特寫。如《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作者通過貝多芬的穿著來表現他不拘小節:“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藍色的,胸前的紐扣是黃色的,里面一件純白的背心,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又通過面部描寫來表現其堅毅的性格:“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發,蓋在他的頭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
2.動作描寫,讓人物活動起來。
人物的行動要符合生活的本質,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可以選擇具體的、富有特征的行動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魯迅的《社戲》一文中寫小伙伴們熟練的撐船動作,表現出孩子們的能干:“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3.語言描寫,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語言要個性化,能表現人物的教養、經歷和性格,讓人讀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人物語言的描寫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經歷、身份、教養等特點。如《社戲》一文中雙喜的語言描寫很能表現他聰明能干的特點:“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短短幾句,就解除了母親的顧慮。
4.心理描寫,顯露人物喜怒哀樂。
心理描寫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包括其喜、怒、哀、樂、愛慕、思念、苦悶、痛苦、怨恨、驚恐、嫉妒等。常見的心理描寫方式有心理剖析、內心獨白、回憶聯想、夢境幻覺等。
寫心理活動的時候應該注意:應寫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中才會產生的心理活動。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糾正魯迅的錯誤后,魯迅有段心理描寫:“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著,心里卻想到:‘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于實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記得的。”又如習作《等待的滋味》中寫“我”因找不著媽媽而焦急的語句:“這時我等得有些慌了,心想:媽媽究竟去哪了呢?她為何這么晚也沒回來呢?也許去姥姥家了,也許碰到同事了,也許……”
5.環境描寫,繪出人物生活空間。
人物個性的形成與他所處的環境有關,因此,環境描寫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都和人物的思想和行動有很大的聯系。因此寫人的記敘文常常需要對環境進行描寫。
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兩大類。
自然環境描寫又叫景物描寫,其作用主要有:襯托人物心情、點明時令地點、表現人物性格。如《社戲》對夜景的描繪,交代了孩子們活動的自然環境,又反襯船速飛快,側面褒揚農村小伙伴的撐船技術。又如《少年閏土》:“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為少年閏土的出場勾勒了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社會環境是指人物活動的處所、背景、氛圍等,有時也指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人際關系的總和。社會環境描寫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如魯迅在寫《祝福》時,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魯鎮的風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能夠靈活運用以上幾種人物描寫的方法,我們筆下的人物形象定會豐滿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哨卡,在高原之巔
□吳顥
在風雪彌漫的遠方,一座山峰若隱若現地高聳在半空中,那里有我軍的一個哨卡。十余名軍人,正頂風冒雪,艱難地向山頂進發。不知是誰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實在太險,有些地方僅能容一人側身通過。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墜下懸崖。
上校走在將軍前面,遇到危險路段,總先把腳踩實,反過手來拉著將軍的手。將軍是這防區剛剛到任的負責作戰的副司令員。他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考察了轄區內所有的一線連隊。今天,他要去的是一個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僅有四名戰士駐守。
早上,將軍正在另一個哨卡的戰士宿舍。屋外狂風怒號,發出陣陣怵人的尖嘯。雪珠夾雜著小冰塊擊打著門扉,發出啪啪的聲響。將軍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軍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幾個人圍上來,面有難色:“首長,路太險,天太壞,下次吧!”將軍擺擺手,掀開厚厚的棉簾。他凝望著遠處的山峰,全然不顧漫天的飛雪和徹骨的寒風。上校走到將軍面前,貼近他的耳朵,幾近哀求地說:“太危險了……”上校是邊防團的團長,是從軍十幾年的老兵了,長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臉色變得紫黑。“戰士們更危險,走!”將軍拍拍上校的肩,打斷了他的話。
經過近三小時的攀登,將軍一行終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處在最高峰,四周一無遮攔,狂風更加肆虐,雪拍在臉上,像刀割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隊迎接將軍一行,將軍與他們一一握手。一位戰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將軍一行向哨位走去。
風雪中,佇立著一位渾身是雪、眉毛上結著白霜的戰士。將軍握住他的手,表示慰問。忽然,將軍注視起他來:這位戰士又黑又瘦,顯得憔悴甚至蒼老。他問:“當兵幾年了?”“五年。”“一直在這兒?”“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來的。”
將軍的目光嚴厲起來。他轉過身,盯著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區執勤年限規定嗎?他,這么長時間,為什么?”上校囁嚅著,盯了哨兵一眼。將軍顯然是生氣了,他提高嗓門:“你就這樣帶兵?嗯?”上校避開將軍的目光,輕聲說:“這兒是艱苦,可總得——”“假如是你的親人,你會怎么樣?”
上校沒有回答。持槍哨兵立正著,張了張嘴,似要說話。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這時,一個隨員走過來,悄聲對將軍說:“他是團長的——弟弟——”
將軍驚愕地注視著上校,又回頭看了看持槍的戰士。突然,他腳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軍人,行了個軍禮。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將軍行了一個軍禮,他們的眼中都閃著淚花。
風雪中,一群軍人佇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猶如一座群雕。遠遠望去,他們已與群山融為一體,支撐在天地之間。
(選自《課外閱讀》2006年第7期)
【寫作借鑒】
本文通過寫哨卡生活中的片段,表現了邊防戰士的頑強意志和對祖國的無限忠誠。文中對相關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都進行了描繪,突出了環境的艱苦。
文章多處對艱苦的環境進行了描寫,其作用有:
1.交代故事背景,引出故事。開頭即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自然環境:風雪彌漫之中的高山哨卡,以及頂風冒雪艱難行進的十余名軍人。讀者會由此想到: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就發生在這些人身上。2.突出環境之惡劣,反襯戰士們堅強的意志。“屋外狂風怒號,發出陣陣怵人的尖嘯。雪珠夾雜著小冰塊擊打著門扉,發出啪啪的聲響。”“由于處在最高峰,四周一無遮攔,狂風更加肆虐,雪拍在臉上,像刀割般疼痛。”3.營造環境,升華主題。“風雪中,一群軍人佇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猶如一座群雕。遠遠望去,他們已與群山融為一體,支撐在天地之間。”這一段文字,既是實寫自然環境,也是虛寫戰士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象。文章通過環境描寫結尾,干脆利落,同時,又讓讀者回味無窮。
■
片段一:
“我先示范。你要看清楚了,這是后翹板。”說完他就跳上滑板,“哧溜”一下滑了好遠。他左腳慢慢向外挪,一直挪到邊緣。忽然,“呯”的一聲,滑板飛到了一邊,他摔了個四腳朝天,疼得直揉屁股。邊揉邊對我們說:“后翹板就是這個樣子,懂了嗎?”
點評: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的綜合運用,使人物更加鮮活,場面更加生動。
片段二:
張籍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立即動手寫信。可他剛提筆寫出“父親大人、母親大人,你們可好”時,卻發現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回想自己這15年在洛陽的打拼,如今也只是普通的打工一族,薪水不高,既沒有在父母身邊盡孝道,又沒為家里作貢獻,心中多少有些愧疚。兄弟姐妹也讓他牽腸掛肚,特別是小妹妹,張籍走時她還是一個三歲的小姑娘,如今應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多想看看她啊!還有大哥,為了讓弟弟妹妹能夠讀書,熬到25歲才成家,大哥到如今應該是好幾個孩子的父親了吧。還有……
點評:細致的心理描寫表現出張籍寫信時的萬千思緒。
片段三:
他如火烈鳥一般,他的長腿與身高極不相稱——瘦得很,骨頭似乎比肉多。長腿從凳子上垂下來,一條壓著一條,還勾著一雙天藍色拖鞋。兩眼瞇成一條縫,書里的知識就是從那一條縫里被“吸收”進去的。
點評:外貌描寫為讀者勾勒出一個高、瘦并且好學的學生形象。
片段四:
爺爺七十多歲了,兩鬂斑白,四周幾根稀疏的白發把頭頂包圍成一個光禿禿的小球場,臉龐胖而圓,整天笑瞇瞇的,挺著個高高的肚子,像個彌勒佛。
點評:本片段對爺爺的頭、臉、肚子等進行描寫,一位和藹慈祥的爺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
1.有同學認為寫人就只能寫人,不能寫事,將寫人與寫事割裂開來。寫人的記敘文,離不開寫事。通過寫事來表現人物某方面的特點,是寫人記敘文常用的手段。寫作過程中,同學們需要注意通過敘述事來表現人。
2.表現人物方法單一。寫作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綜合運用各種寫人的技法,比如動作、語言、外貌、環境描寫等,讓每部分內容要有機融合在一起。
■
守護
□蘇小青
山里,小溪涓涓流淌,蝴蝶翩翩飛舞,鳥兒在密林里啾啾鳴叫,農民在山下辛勤勞作。(文章以寫景開頭,為后面人物的出場作鋪墊。)
我和表姐快樂地走在鄉間小路上,往學校奔去。一路上,小草在招手,野花在微笑。滿山的翠綠讓人看了心里很高興。(寫小草和野花的目的是展現人物的喜悅之情,為后文被老人批評埋下伏筆。)
路邊一位干瘦的老人正在地里除草,他滿臉皺紋,眼睛瞇著,似乎很兇。他的長相和山中的美景似乎格格不入。不過他的動作倒很靈活,像武打小說里的武林怪人。(外貌的描寫為反襯下文老人善良的內心世界作準備。)
我正想著老人的長相,不小心腳下打滑,一下子滾下了山坡。表姐焦急地滑下來扶我。可我的左腳怎么也使不上勁。表姐想背我走,可瘦小的表姐哪里背得動胖胖的我。我又急又痛,就大哭起來。(意外事件使情節曲折,為老人的出場作準備。)
也許是我的哭聲驚動了不遠處的老人。他三步并作兩步往我這兒走,我一看嚇壞了。這不是去年罵我是“小壞蛋”的那位老人嗎?(以反問句自然引出下文的回憶。)
一年前,我和弟弟來這兒玩耍,我們肚子有點餓,看見山上的玉米長得很好,就想吃幾個嘗嘗鮮。我正伸手去掰時,突聽一聲大吼:“不準掰!”
我著實被嚇住了,“你是誰呀?憑什么管我。”我感到莫名其妙,壯著膽子問道。“我是看山的,這松林中的玉米是孤寡老人王大媽家的,你也忍心掰?快走開!不然,我把你這個小壞蛋抓起來。”我和弟弟恐慌地跑了,一邊跑還一邊回頭罵“死老頭,糟老頭,多管閑事的壞老頭”。逃跑時,我們還隱約聽到叫喊聲:“小時偷針,大了偷金,別因為壞事小就任著性子做。”(插敘的運用,讓人物性格更豐滿,更真實。)
老人向我這兒走來了。我想,完了,又要挨批了。
但事實出乎意料,老人走近我們,問道:“你怎么了?”
“可能摔傷了腳。”表姐說。
“你能背得動她嗎?”老人問表姐,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
“就是背不動,妹妹才急哭了。”表姐有點著急了。
“我來背她吧。”真沒想到老人是來幫我的。我再看他的臉上的皺紋,條條都記錄著老人豐富的生活閱歷。
老人把我背到學校附近的診所,經醫生診斷沒有大問題后才離開。離開時他像爺爺一樣關心地對我說:“山路坡多,走路要小心。”(語言描寫,凸顯人物善良和藹的性格特點。)
我激動得眼淚直流,連說:“謝謝爺爺。”
我和表姐在回校的路上,又說起了我去年掰玉米的往事,說起了老人和他守護的山野,說起了這山野的寧靜與燦爛。
這山野,小溪涓涓,蝴蝶翩翩。(環境描寫,照應開頭,切合作者歡愉的情感。)
我家的“狀元”
□陳昊
我家有一個“狀元”,他就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什么?你說他是諸葛亮?NO(不是)!其實,他就是我的爸爸。(“狀元”開篇,聲勢不凡,概寫了“狀元”的非凡之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爸爸三十六歲了,中等個子,瘦瘦的身材,全身上下透著書生氣——這就是我家的“狀元”。下面我就來給你講講“狀元”的故事吧。(“狀元”普通的外貌和特殊的氣質形成對比,更增添了文章的可讀性和神奇感。)
音樂“狀元”
“狀元”真可謂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音樂方面,“狀元”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小時候,“狀元”壓根兒沒有人教他樂器,完全是靠自學成才的。現在,他不僅會彈吉他、吹口琴,還會拉二胡、吹笛子、吹簫、吹葫蘆絲……
幾年前,我學起了琵琶,“狀元”為了讓我有更大的進步,特地請老師到家里來輔導。每次上課時,“狀元”都會坐在一旁,認認真真地聽課。幾年后的今天,“狀元”竟然彈得比我還好。這樣,我又多了一位老師。(“狀元”的音樂天賦,可見一斑。)
書畫“狀元”
“狀元”的書畫也是一流。家里的書架上,光是圖畫、書法方面的書籍,就占據了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地方。每天一下班,“狀元”就會鉆進書房里又寫又畫。(側面描寫了“狀元”對書畫的喜愛與執著。)
去年,鎮上成立了“書畫社”,“狀元”興致勃勃地報了名。有一次,“狀元”的一幅畫被“書畫社”舉辦的書畫展選去了。那幾天,“狀元”的心情好得不得了!(正面描寫“狀元”在書畫方面的成績。)
幽默“狀元”
“狀元”的幽默總會給人帶來無窮的歡樂。這不,“狀元”剛從鄰居家回來,就又說開了:“我剛才和兩個英國人聊天了,還真帶勁。”我馬上戳穿他說:“哼,您對英語一竅不通,能說什么呢?”“狀元”洋腔洋調地說:“我對他們說‘俺的女兒陳昊,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畫畫賽過唐伯虎,彈琴超過……’”還沒說完,我們就捧腹大笑起來。這個幽默“狀元”還真不錯,有他在家,家里總是有歡樂的笑聲。(詼諧而幽默的“狀元”,是家里的快樂來源。)
噓!“狀元”朝我這邊走過來了。想看我的得意之作?哼!休想。帶上作文,我閃!(“我”那頑皮的語言、輕松的情調,從側面表現了“狀元”給家庭帶來的和諧愉快的氛圍,自然結束文章,干凈利落。)
總評:兩篇習作,兩種不同的風格,但又各有特色。
《守護》一文以事件的敘述為主來表現人物,重在情節的展開,語言樸實,主要特征表現為:1.多種記敘方式的巧妙運用。作者記敘了自己和老人的兩次山野之遇,巧妙地運用了順敘、插敘和補敘三種方式,將不同時間跨度的事件聚合在一起,實現了材料的自然銜接和情節的自然延伸。2.精選細節,凸顯主題。事件的過程平淡而簡單,但作者能于平淡的事件之中精選出幾個細節進行描寫,如老人的兩次話語、兩種神情的描寫,在對比之中突出了山野的美、老人的心靈美。3.結構緊湊,首尾呼應。文章以山野之景開篇,又以山野之景結尾,結構上渾然一體,簡潔精練,在呼應之中又富于變化。4.對比、烘托手法的運用。文中以景映人,突出人的心靈之美;又以人襯景,突現人與景的和諧統一。作者的兩次遭遇的對比、兩種情感的對比,更使文章主旨得到充分表述。
《我家的“狀元”》一文則是風趣幽默,本文是以生活片段的描寫來表現人物,主要特征表現為:1.文章詼諧有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有機結合,讓“狀元”爸爸的形象躍然紙上,神情俱備,豐滿圓潤。2.文章結構簡潔而又嚴謹緊湊,開頭引出“狀元”,概寫其非凡本領;主體部分又分三層描寫“狀元”的音樂才華、“狀元”的書畫天賦、“狀元”的幽默氣質,三方面描述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層層推進;結尾兩個自然段文筆輕閑,收束自然。
延伸閱讀
1.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的言行敲擊著你的心靈,讓你時常為他(她)而激動;他們的關愛,時常溫暖著你的心靈,讓你感到世界的溫馨。他們或是給你帶來啟迪,或是給你帶來歡樂。
請以“有這樣一個人”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少于600字。
2.請以“我的_______”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先將題目補充完整,填上合適的人,或者其他事物;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