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小見大”就是以小題材表現大主題。小題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個細節,可以是整體中的一個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動物、一棵小植物,還可以是一個小人物……大主題可以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也可以是對人類社會的繁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種道德和一份情感……世界著名的文學家巴爾扎克曾說過,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郁達夫也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這就是說,我們的寫作要善于用小事情來反映社會,抒發情感。從小事、細節、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著筆寫作,往往能創作出“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揭示出大主題的好文章來。“一滴水里見陽光”“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平平淡淡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大都是生活小事,在生活中,同學們少見驚心動魄的場面,也很少見曲折離奇的情節,從中選的材料好像都不典型,不深刻。其實,“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處處皆文章,一滴水也能反射出太陽的光輝。只要同學們留心觀察,精心選擇,許多生活小事都能寫出新意,寫得深刻,這樣同學們的文章就能像金子一樣閃著耀眼的光芒,照亮讀者的心靈。
■
1.學會認真觀察和思考,能從一個小的角度或部位,得出對事物的全面認識。
2.學會寫小事,從小題材發掘大主題,從小題材揭示深刻含義,從而表現出人物的精神風貌或者思想品格。
3.選材時能靈活截取一個片斷,或定格一幅畫面,或捕捉一個瞬間,或選擇一件小事。
4.能通過多種表現技法,努力挖掘材料內涵,以一目盡傳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題。
■
在寫作中,同學們要想使自己的文章能更好地做到“以小見大”,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細心觀察生活,合理篩選材料。
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來源,我們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一草一木,從多角度多方面觀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從中找到共鳴點,找到富有深刻含義的內容。例如:拾起一片落葉,我們可以發現它背后深藏著春去秋來、歲月匆忙的道理;樹葉把綠意留給人類,把落葉留給土地,這代表它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看到農民大伯的手,可以想到我們所吃的糧食正是由這千千萬萬雙手創造出來的……
我們要注意所選擇的小材料和作文中所體現的大觀點要有關聯性,能統一起來。比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無私奉獻等。我們還要注意寫小材料時不要動不動就發表議論,把小材料寫細寫透才能更深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否則容易造成結構上的混亂。除以上兩點外,我們還要注意運用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這樣作文才不會落入俗套。比如很多同學都在寫香氣宜人的桂樹,而有位同學卻寫桂花樹下默默無聞的小草,這樣就別具一格。努力做到以上三點,就可以使我們的文章由物及人,由人及社會,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平淡到出奇。
2.聯系實際,挖掘材料的閃光點。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無奇,但其實際卻是整個社會的基礎。同學們在平時應對這些生活素材進行多方位思考,深入地開掘,就能夠從具體的人、事、景、物中概括出人類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從平凡中見不平凡,從無奇中見奇,就會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
《社戲》一文中作者就敘寫了江浙一帶的農村生活,這些猶如原生態一般呈現,幾乎少有藝術加工,如在平橋村的樂事,在趙莊看社戲、月夜偷豆等情節,這些看似細碎的材料卻真實地折射出了農村的民風淳厚。
3.重視細節描寫,于細微處見大道理。
于細微處見事物的大道理,往往是通過事物的特征傳達出來的。事物寫得越細致,越深入,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所體現出的道理就越深刻。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是細節描寫的范例。如體胖的父親在車站為“我”買橘子時,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作者通過這些細節描寫,生動地表現出了父親的高大形象。再如,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對嚴監生臨死前指著兩根燈芯不肯死去的描寫,也屬此例。
4.選擇思維方式。
除直接從事物本身入手,抓住其令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方面描寫外,我們也可以從側面出擊,用其他事物或者事物本身的其他側面去襯托,這往往能出奇制勝。在作文中,就是指避開正面的“短兵相接”,而集中筆墨去敘述自己最熟悉的事物的一個側面或人物活動的一個片段,從而以小見大。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一文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的不同側面進行了選材。
5.放寬眼界,提升到時代高度。
優秀的文章總是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傳遞著時代的信息,表現著時代的精神。小中見大,不僅僅是簡單的結論和生硬的哲理,而是貴在從小事中折射出時代風貌。《一面》這篇回憶錄寫得很別致,它以時間為順序,敘述了作者阿累與偉大的作家魯迅在內山書店不期而遇,短暫而又激動人心的一次會面的經過。在眾多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中,《一面》的成功之處在于以小見大的寫法。作者把“一面”作為中心事件來敘述,但在此之前巧設伏筆,層層鋪墊,于細微處見人物的偉大品格。
比如以“電視”為話題,我們就可以通過寫電視的發展來表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者通過寫電視節目內容的越來越豐富,來表現人民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
6.合理想象聯想,提升材料層次。
聯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它可以使我們在寫作時由物及人,由人及社會,有效地提升素材本身的表現力,從而使文章以小見大。巴金的《繁星》就是作者在船上的一次遐想,但作者聯想到了小時候在南京等看星空的感受,使文章具有了時空的厚度,引發讀者與作者一起對人生進行思索,這便是聯想的運用。
■
一棵核桃樹
□劉燕敏
房前有片菜地,自從用籬笆圈起來,邊上就長了一棵樹。由于這棵樹不妨礙種菜,一直就沒動它。后來,菜地荒了,籬笆沒了,門前就多出一棵樹。孩子4歲時,去了一次鄉下,回來問我:“媽媽,爺爺院子里有一棵棗樹,我們家的這一棵也是棗樹吧?”我還真不知道它是棵什么樹。于是每有人來,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問他們是否認識那棵樹。
一天,農校的一位朋友來,喝茶敘舊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這棵樹你認識吧?”他審視了一會兒,說:“這是一棵李子樹,一看葉子就知道。”當天晚上我告訴兒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咱們家的那棵樹是李子樹。”
寒來暑往,日復一日。李子樹一天天長大,就在孩子從幼兒園升到小學的那一年,它開花了。此時,適逢爺爺從鄉下來。他看著房前的李子樹,說:“今年你們有櫻桃吃了,你看你們門前的那棵櫻桃樹,花開得多茂盛。”“爺爺,那是一棵李子樹。”兒子給爺爺糾正。“傻孩子,李子樹什么樣子,我能不知道嗎?你家的這一棵是櫻桃樹。”爺爺給兒子糾正。
被我們叫了3年的李子樹,原來是一棵櫻桃樹。就在兒子等著吃櫻桃的時候,不知是因為當年雨水太大,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樹上看得見的幾個果子開始脫落,直到一個不剩。那棵樹從此再也沒有人關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聽說開發公司要在這兒蓋一棟大樓。一位劃線員在那兒喊:“這是誰家的核桃樹,要移趕快移走,明天挖掘機就來了。”明明是我們家的櫻桃樹,怎么又成了核桃樹?我從家里出來,說:“那是我家的櫻桃樹。”
“櫻桃樹?我沒見過櫻桃樹,還沒吃過櫻桃嗎?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掛著一顆核桃。”劃線員邊說邊指向樹梢。那兒確實掛著一枚小小的核桃。我們家房前的那棵樹,不是一棵櫻桃樹,它是一棵核桃樹。
10年過去了,每次想起我們家的那棵樹,我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慨。這棵樹多次被我們張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們證實了它的真實身份。
有時我想:這棵樹是不是上帝派來向我作暗示的?它要我知道,作為一個人,必須奉獻出自己的果實,否則在這個世界上,沒誰會真正認識你。
(選自《課堂內外》2007年第2期)
【寫作借鑒】
一棵核桃樹,本是極小極小的題材,作者卻演繹出別樣的精彩。
全文先敘后議。作者先在小事上做足了文章,圍繞“我們家的樹”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讓一棵樹幾次“更名”,先后經歷“棗樹→李子樹→櫻桃樹→核桃樹”。每次“更名”都寫得情趣盎然,孩子說是棗樹源于“爺爺院子里有一棵棗樹”的天真聯想,農校的朋友“權威”鑒定為“李子樹”,有著豐富生活經驗的爺爺說是“櫻桃樹”,劃線員以核桃為證說是“核桃樹”,每次都讓人信以為真。
議論部分以“作為一個人,必須奉獻出自己的果實,否則在這個世界上,沒誰會真正認識你”揭示主旨,引人深思。作者在沒用多少筆墨的情況下,生動地暢敘了做人的道理,意在啟迪讀者: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奉獻了自己,人生才有意義。
本文事雖小,立意卻很深刻,是以小見大的典范之作。可見,生活中處處有美。生活中的貝殼、珍珠時刻散落在腳下,你只要做個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它們串成一條美麗的項鏈。確實,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一滴水里見陽光。只要我們多觀察,勤思考,善聯想和想象,就能從小中見情、見德、見理,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使我們的文章出奇,出新,出彩。
■
片段一:
姐姐從濟南回來,帶了只花瓶給我。
黑色的瓶身,用古銅色磨了邊,很是好看,我欣喜地把它擺在窗臺上,端詳著它圓潤的身形。瓶子上是耶穌的臉,他冷峻的面龐似乎和花瓶融在了一起,一切都是完美的。“它應該有個名字,叫‘復活’怎樣?”我問姐姐。然而姐姐并不回答我,只遞給我一瓢水:“加點水進去。”
“干嗎?又不養花。”我嘲笑姐姐的死板,不養花給花瓶加水做什么?
姐姐依舊不回答,只顧往自己的那只花瓶里加水。那瓶子通體素白,上面有張不知名的臉,好像大病初愈的樣子。我不屑地瞥了一眼,小聲說:“那個叫‘奄奄一息’!”
兩小時后,起風了。嘩啦!啪!我匆忙往房里跑,姐姐卻像早知道結果似的,慢慢在后面跟著。“復活”掉到地上,碎了,耶穌的臉也碎了,帶著諷刺的笑。“奄奄一息”卻仍立在桌子上,陽光照在它身上,那張不知名的臉上竟帶有蒙娜麗莎般的微笑。我怔住了。僅僅一陣風,“復活”死掉了,“奄奄一息”卻活得好,為什么?
姐姐的聲音在我身后響起:“記住,不論何時,肚里有東西才站得穩,才不會跌倒。”
哦。是的,那只“奄奄一息”肚里是加了水的。
點評:作者選取了生活中極其細小的一件事,反映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兩只花瓶本來處境相同——完整無缺,因為瓶身圖案不同,而受到“我”不同的對待,它們分別被調侃式地命名為“復活”“奄奄一息”。一陣風過,兩只花瓶結局卻迥然不同,一只是“碎了……帶著諷刺的笑”,另一只“帶有蒙娜麗莎般的微笑”。姐姐的一句“不論何時,肚里有東西才站得穩,才不會跌倒”從大處立意,揭示了本片段的主題。
片段二:
由于種種原因,教室的后門鑰匙昨晚落到了我的手中,由于掌管前門鑰匙的人總是七點后才到教室,這就意味著,我要在別人之前,第一個趕到教室。
而我又是個不折不扣的“遲到大王”,早晨最喜歡窩在床上不起來……我忽然感到身上擔子很重。
今天早上,我好不容易戰勝了濃濃的睡意,坐起來。此時,全身上下都在跟我的意志作對,連大腦也說:“算了,再睡一會兒,晚開一次門也無所謂。”剛躺下,我又噌的一下坐起身,腦海里涌現岀一幅幅畫面:當自己到校,而開門的人還沒來時,自己是怎樣埋怨的?周圍的人是怎樣埋怨的?若我再睡下去,豈不也會受埋怨?
換個角度,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你會得到最好的解決方法。
好在不算太晚,我來到教室前,教室門口只有三個人。
別人向我要鑰匙時,我忽然不想給他了,這不正好治治我遲到的毛病嗎?于是,我請求他讓鑰匙歸我保管。
我又想起一個故事:一艘貨船在航行時,遇到暴風雪,船東倒西歪,幾次差點翻船,老練的船長便命令船員將底艙灌進一部分海水,最終,船幸免于難。一個船員百思不得其解,便向船長詢問,船長說:“有時,只有負重,才能走得穩。”
我的負重便是這把小小的鑰匙,關系全班同學的鑰匙。
有時候,我們不妨也給自己施加點壓力,這樣會更積極,更努力,更穩重。
點評:本文以“鑰匙”之小見“負重”之大。輪流開門的事情在同學們身上司空見慣,掌握著鑰匙而時間觀念倍增也很平常,作者巧妙地將此與自己是個“遲到大王”戲劇性地結合起來。為了使表意增加厚度,作者又選了一則貨船航行時遇上風暴的故事,揭示了“給自己施加點壓力,會更積極,更努力,更穩重”的道理。
■
1.小題材之“敘”與大主旨之“議”截然分開。“敘”要為后文的“議”作鋪墊,“議”要建立在前文“敘”的基礎上。片段一中姐姐加水時“我”嘲笑,片段二中“我”拿到鑰匙的心理都是在為后文作較好的鋪墊。
2.只關注小題材,而忽略細節的敘寫。如片段一中對兩只花瓶前后的描寫,片段二中躺下又坐起的細節描寫。
3.將主旨無端架空或拔高。以上兩個片段主旨都揭示得很巧:一個通過姐姐揭示出來,一個通過同類故事揭示出來,顯得自然。
■
感恩細小
□趙薇
細小的沙粒一粒接一粒地聚集,最后形成了撒哈拉沙漠;細小的水滴一滴接一滴地聚集,最后形成了太平洋;細小的雪花一個接一個地聚集,最后形成了天山上終年不化的白雪。那些人,那些事,雖然細小,但不能讓人忽略。(開頭,作者緊扣題目和中心,抒寫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開頭充滿詩意。)
一杯牛奶
天很晚了,我還在做作業,聽著空調的水滴答滴答往下落的聲音,我突然覺得有點餓了。這時,母親突然推門進來,手里還捧了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走到我桌前,說:“餓了吧,喝杯牛奶吧,順便提提神。”看著我喝下后,母親又把空調的溫度調高了一度,然后輕手輕腳地帶上門,走了。(一杯牛奶、空調調高一度,都是生活中的細小的事,作者卻描寫得充滿別樣溫情。)
一縷燈光
放學遲了,暮色四合。走在黑暗的小路上,我心里還真有點兒發怵。突然我抬頭間發現,自家門口的燈亮起來,弱弱的淡黃色的燈光射入我眼中,再鉆進我心里,讓我頓時渾身暖和起來。我心里想著只要全世界仍有一盞燈是專為自己而亮的,我就要勇敢起來。(“淡黃色的光”給“我”帶來的溫馨,是親情無聲的訴說。這“一盞燈”也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暖色調。)
一句叮囑
哎呀!上學又遲了!我急匆匆地背起書包,然后叼著一塊面包“氣勢洶洶”地沖到家門口。趁我換鞋之時,母親走過來:“不要那么著急,時間還來得及,路上別亂沖亂撞的,注意安全!”說完之后還幫母親我抹平領子,扣好扣子。(生活中許多細小之處都是特別讓人溫暖的瞬間,作者捕捉的母親“一聲叮囑”再平常不過,這樣的情節幾乎每個家庭每一天都在上演,就像朱自清筆下的父親的背影,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一本題集
平時學習時間緊,那天因學習之需要買一本題集,我自然是沒時間去買,只得麻煩我那“到處闖蕩”的爸爸。我還擔心因為下雨爸爸買不上呢,結果一到家就看見那本題集安然地躺在書桌上。“好好做啊。”媽媽走進來說,“你爸爸冒雨買的,書一點沒濕。”(“你爸爸冒雨買的,書一點沒濕”區區十幾字,構成的是鮮明的對比。此處爸爸沒有出場,但冒雨買書、用身體護書的情形卻留給讀者無盡的遐想。)
每個人都是富翁,擁有大把大把揮霍不盡的幸福。只是這幸福太過微小,太過細致,反而會讓人忽略。要學會感恩這些細小幸福,這樣它們才會發出光芒,最終形成一個光明的世界。(作者截取的幾個生活片斷,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思考。此處的點題,與文章開頭遙相呼應。)
希望
□李小虎
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希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兒時的我也充滿希望,并嘗到了甜甜的滋味。(開頭引人深思。)
奶奶家種著一棵果樹。這棵樹載著我的希望。每天,我都希望可以早些放學,這樣我就可以去奶奶家,看看果樹長高了沒,長壯了沒,結果子了沒。(三個“……了沒”渲染了“我”的迫切心情。)
在奶奶家,看見滿樹的果子高高地掛在樹上,那情景無時無刻不在誘惑著我,而我也只是坐在樹下呆呆地望著,不敢爬上去。那時的我,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可以像哥哥姐姐一樣,爬上樹,摘果子吃。突然有一天,不知是哪兒來的勇氣,我偷偷地爬上此樹,終于嘗到了自己親手摘的果子。今后,我也不曾空手而歸過。(這個環節對自己的心理描寫很真實。爬上樹之前的忐忑不安的心理,爬上樹之后的欣喜,前后相對照。)
其實,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要我們滿懷希望,克服困難,就一定能夠收獲回報。(此句議論既是對前文的總結,又為下文作鋪墊。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能否運用嫻熟,一定程度上就看議論句的哲理挖掘是否得當、主旨揭示是否到位。)
我曾嘗過未成熟的小青果,吃起來有一種青澀的味道。大人們說,等到小青果長大了,就會和蜜一樣甜。我想象著果子甜甜的味道,每天都會去看看果樹,希望小青果快些長大,由青綠色變成深紅色,讓我美美地飽餐一頓。雖然我有些迫不及待,但看到那些半紅半綠的小果子,我還是忍住了。
又是晴朗的一天,我一大早就跑了出去,想品嘗紅果子。可果樹上只有陽光照在樹葉上發出的綠油油的光芒,卻不見紅果子的蹤影。我連忙跑去問奶奶,奶奶說紅果子已被我大叔運走,拿去賣了。我聽后傷心地哭了,我是那么想自己摘果子吃,可已經沒機會了。(摘果子是一步,吃果子是另一步。兩個層次,兩重人生體驗。)
要想吃到紅果子,光是希望與等待是不夠的,還應該會選擇適當的時機,并把握住。否則,這一邊是希望,另一邊就是空虛。
兒時與果樹的故事,讓我了解到,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是要擁有希望,接下來更要把握住機會,帶著希望,努力前進。(結尾是對前文兩層內容的總結歸納,也提升了主題。)
總評:《感恩細小》與《希望》兩文都能很恰當地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感恩細小》一文的作者注意選材,截取了幾個生活片斷,小中見大,比較充分地說明了幸福存在于細小的生活現象中;《希望》一文的作者選取兒時希望“自己摘果子吃”的小事,從“實現愿望”和“未把握機會”而“失望”兩個方面寫,并寫出了從“小事”中悟出的生活哲理。前者運用了鋪敘的手法,截取生活細節,連綴成文;后者側重運用逐步深入的手法,邊敘邊議。
延伸閱讀
1.色彩,可以是一種生活元素,也可以是一種生活內容,還可以是一種生活追求……請以“色彩”為話題,自選角度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思路點撥:“色彩”是個大話題,這類作文尤其要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構思時,可以從某種具體的色彩出發來立意,如“我”喜歡某種顏色及理由,把某種顏色同人的品質聯系在一起;也可從“多彩”出發立意,如“自然界多彩,人類社會某領域的發展要多元”“讓心靈充滿七彩陽光,努力為自己的生命調制亮麗的色彩”等。
2.生活中充滿了矛盾。我們一方面對自己說對人要有愛心,愛人如愛己;一方面又怕在外頭跟陌生人說話。我們一邊嘆息人際關系逐漸冷漠,一邊又不愿意伸手去幫助路旁車子拋錨的人。我們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壞人騙了,怕自己在路邊與那些麻煩事或麻煩人惹上關系。我們的“怕”大概已經快要把我們的愛吃掉了。
請你結合自己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以“生活中的矛盾”為話題,選取典型材料,自選角度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記敘文,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