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亮劍》是近年來典型軍事人物宣傳比較成功的范例,它成功地塑造了李云龍這樣一個敢打敢拼、具有時代特色的軍人形象,大人看了津津樂道,孩子更是百看不厭。其實為塑造李云龍這一典型人物形象,作者融合了我軍歷史上諸多猛將如王近山、陳再道和陳正湘等許多將領的事跡,真實而又典型地再現了我國軍人的軍魂。電視劇《亮劍》的創作,也提示同學們,如果想寫出為讀者所喜愛的文章,選材時必須去粗取精,首選那些最能深刻揭示人物、事件本質的典型素材。所謂典型,就是指所選擇的材料是同類材料中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既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又能集中地表現文章的主題,同時還是深刻性的材料,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喚醒大多數人的情感體驗,使之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選材是作文成敗的重要環節,而首選典型、新穎的材料是作文制勝的又一絕招。選材選得好,可以使文章妙筆生花,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
同學們在寫同一題目的作文時,常常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些人人都熟知的材料。這些材料雖然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用雷同的材料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缺少個性。同學們要想讓自己的作文在眾多作文中脫穎而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從中提取真實、豐富的材料;2.學會運用典型材料的技巧,選材時要避免人云亦云,盡量選擇那些最能表現中心的獨特材料,使文章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
1.勤于積累。
材料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豐富的閱歷,我們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在真實的基礎上寫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中的典型材料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現,而是指經過提煉的素材。比如對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的典型性等方面要進行適當加工。我們要做到善于雕琢,來深化人物和主題,如將幾個人的事情加在一個人身上,將幾個人的品質加在一個人身上。魯迅筆下的眾多人物個個形象鮮明,個性突出,但我們總能從這些人物身上看到社會中某一類人的影子,這歸功于魯迅仔細觀察社會眾生,發現其共性,又合成典型。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一文,從課堂活動、課外活動、關心學生三個方面選擇了蔡老師的七件事,使蔡老師成為現當代文學人物畫廊中一個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這與魏巍平時的勤于積累和善加雕琢是分不開的。
2.精心選材。
選材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主題至上,選材必須符合主題需要。選材不是目的,而是表現主題的手段。所選的每一個素材都要服務于中心,能鮮明地表現中心。因此,我們選材應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來分清主次、輕重,決定取舍和詳略。能說明中心、突出中心的材料多寫,詳寫;起陪襯作用的材料要少寫,簡寫;與中心無關的材料,不管有多么典型,也要忍痛割愛,堅決不用。如魯迅的《風箏》一文,作者從小到大與弟弟之間的故事可謂多矣,但作者主要為了表現兄弟之情、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本身的自省精神,還有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這一深刻的主題,只選取了踏碎風箏、虐殺弟弟愛好這一材料來表現,可謂經典之極。
3.去粗取精。
根據文章主旨選好材料后,要學會去粗取精,看材料是否具有普遍意義,是否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是否能鮮明地表現主題,是否能傳達作者的情感,是否最有代表性、最能充分說明問題,是否能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而不能以“撿到籃里就是菜”的態度來判斷,否則,就不可能選出典型的材料。如《儒林外史》中最閃光的一節——吝嗇鬼嚴監生臨死前因燈盞里點著的是兩根燈草,恐費了油,伸著兩個指頭,總不肯斷氣。趙氏挑掉一根,眾人再看嚴監生時,他竟點一點頭,把手垂下,頓時沒了氣。嚴監生的諸多吝嗇事件,作者獨選取此事例,足以以一當十,使得嚴監生這一吝嗇鬼的形象流傳千古。
4.與時俱進。
有些同學寫作文,喜歡羅列“光榮榜”“英烈榜”,舉的都是人人都熟知的事例,缺乏鮮活的時代氣息。這樣的材料雖然典型,但跟不上時代步伐,應摒棄。寫同一題目的作文時,許多同學往往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同樣的材料,這樣用雷同的材料寫出來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所以選材時,我們要盡量避開別人容易想到的材料,盡量選取別人想不到的材料。如某學生寫的《喬遷之喜》一文,作者要揭示人們現在物質生活富足了,但缺少文化知識,弄得笑話百出,因此她這樣寫道:
我去姨媽家,祝賀她遷新居,屋內上下兩層,裝飾得富麗堂皇,不過我在沙發上發現一商標:“Pigsty(豬圈)”,我不禁問其原因,姨媽不好意思地說:“這是我在商店里撿到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現在流行‘洋’文唄!”頓時,我覺得屋內黯然失色。我匆匆告別姨媽,回家去了。
這則材料典型新穎,深深地印著時代的烙印,又使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有深度。
5.靈活審視。
作文最后定稿時,同學們一定要再次審視材料,要在明確題旨或中心的情況下,對材料講求必要的選擇性和靈活性。一要有所側重,凸顯材料某一方面的特征;二要變換視角,領略材料不同層面的風采;三要多層次審視,由粗到細、由表及里、從現象到本質,逐步深入地把握材料與中心之間的有機聯系。這樣有助于避免選材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選擇的典型材料要想感動人,首先要能感動自己,然后才能感動他人。如《往事依依》一文中的第五自然段,所舉的兩個事例都是初中國文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講的內容都是抒情詩,詩詞的作者都是愛國詩人,講課時老師都采用誦讀法,都入情入心,學生都深受感染。不同之處在于,一位是國文老師,一位是代課的國文老師;所講內容一古一今;講課情狀也有不同。作者這樣寫,充分展現了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對于開啟心智、陶冶情感、培養興趣所起的重要作用。這個典型的事例是作者靈活審視、精心選取的,不但使作者對這些往事印象深刻,產生了“依依”之情,怕是讀者也心馳神往了。
■
風中跌倒不為風
□林清玄
路過鄉間一座四合院。看見了一個孩子正在放聲痛哭,媽媽心疼地在旁邊安慰。
媽媽一手慈愛地摟著孩子,一手用力地拍地板,對孩子說:“哎呀!準是這個土腳不平,害我寶貝撲倒,媽媽替你拍土腳,哎呀!”
媽媽拍地的動作非常滑稽夸張,使那哭鬧不停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而笑了。
我站在一旁看著這一幕,心里感到十分溫馨,想到以前我的媽媽也曾經如此安慰過我。
不只是我的媽媽,從前鄉間的父母幾乎都是這樣安慰孩子。
跑的時候被樹枝絆倒了,就把樹枝折斷了,說:“壞樹枝!怎么可以絆倒我的好孩子。”
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罵土地,說:“歹土地,怎么可以害我的乖兒子跌倒。”
甚至完全沒有原因跌倒,找不到什么東西可以責備,就罵風,說:“都是風吹得太兇,才讓我的心肝寶貝跌倒。”
我們小時候都會信以為真,以為跌倒是因為風、土地或樹枝的緣故,我們也會像父母親一樣,找借口來安慰自己,很少想到自己走路不小心。
記得有一次,我在門口庭前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頭破血流。媽媽從灶間跑出來,左看右看,找不到可以打罵的東西,因為庭前的土地非常開闊,既沒有樹,也沒有小石子。
媽媽怔了好長一段時間,我已經站起來了,她還怔在那里,手里拿著一個鍋鏟,樣子有點滑稽。
媽媽看我望著她,以為我要哭出來了,突然大聲地罵天:“都是那么惡的風,吹得我寶貝撲倒!”
我撫著自己頭上的傷口,對媽媽說:“媽,不是因為風,是我自己不小心撲倒的。”
那時,庭前確實只有燦爛的陽光,一絲風也沒有。
媽媽這時笑得像陽光一樣燦爛,過來檢視我的傷口,欣慰地說:“你是男子漢了!”
媽媽的意思是說我長大了,可以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了。
當我們發現,不論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不是去找借口,這時我們就長大了。
我們在情感與婚姻上跌倒的時候,也像孩子時一樣,即使土地不平,荊棘橫路,風狂雨暴,都不應該是我們跌倒的借口。最應該檢視的是我們的心,去承擔錯誤與失敗。
孩子的跌倒頂多是皮肉受傷,婚姻的挫敗也頂多是錐心刺骨,并不會傷到情感的本質。因此,一個人不應該在愛中受傷就失去愛的勇氣,一個人也不應該因為愛的痛苦,就失去承擔的心。
要尋找到生命最內在的本質,是不能有任何借口的。但我們還有借口,本質就不會顯露出來。
我對自己過去情感的受傷沒有任何借口,這是生命的必然之路。我也愿意坦然承擔任何批評,并把這些批評當成石階,走向更高的位置來回看自己的人生。
在風中跌倒,在愛中流淚,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途,都能學習到更廣的胸懷,都能不失去真愛的勇氣、美好的追求,一切的挫折不也都有深刻的意義嗎?站著看那拍地安慰孩子的母親的圖像,一面憶起往事,一面想到我們的人生可能永無平靜之日,但我們要使心安寧,只在當下的轉念之間。
[選自《青年文摘(紅版)》2005年第12期,有刪節]
【寫作借鑒】
這是一篇說理性散文,取材于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幾件小事:那些疼愛孩子的母親,在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或被樹枝絆倒時,她們拍打地面、折斷樹枝或責罵風,以夸張的方式來安慰孩子。這種現象可以說自古有之,現在依然延續。這則材料很典型,它強烈、集中,而又普遍地反映出天下母親對孩子過于幼稚的愛。作者以此為題材來反映在現代社會中有的人心理承受力不強,生活中遇到挫敗不是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千方百計地尋找外因,沒有勇氣承擔責任,怨天尤人,逃避現實。
文章取材典型,清新自然,說理透徹,給我們寫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首先,本文從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選材、提煉、集中、概括,創造出了能夠體現社會生活某些本質規律的典型事件、典型環境和典型形象。文中“風中跌倒卻怪風”的事例雖然小,但卻很典型地表現出了天下所有母親的共性。其次,選材要選取真實的、熟悉的、新穎的、最令人動情的典型材料,要選取生活中的真實材料、貼近生活的話題。本文能讓讀者心悅誠服地接受作者的觀點,正是本文如此取材收到的效果。
■
片段一:
我的爸爸睡覺愛打鼾。坦白地說,這雷鳴般的鼾聲已破壞我不少好覺了。多少次,我被爸爸的鼾聲驚醒,無法入眠。有時聽著這起伏的鼾聲,我會睡意全無。惱怒時,我就沖到爸爸的房間里喊他,但鼾聲依舊;再推他,鼾聲依舊;捏捏爸爸的鼻子,爸爸終于醒來,他卻揉著惺忪的睡眼問:“咋啦?”還沒過幾秒,得!爸爸又睡了,而且鼾聲變得更響了,連窗外的烏鴉都被驚跑了。唉!爸爸的鼾聲什么時候才能不響呢?
第二天一大早,我昏昏沉沉地醒來,發現飯桌上有香噴噴的豆漿、油條、荷包蛋,望著爸爸系著圍裙在廚房忙碌的樣子,我對爸爸昨夜的抱怨早就煙消云散。看我嘴里嚼著油條,津津有味地吃著早點時,爸爸小心翼翼地問:“昨天吵醒你了吧?”我急忙搖搖頭。爸爸笑了:“看你那沒睡好的眼睛,還想蒙我?”然后爸爸平靜地說了一句:“以后我注意。”
怪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沒聽到爸爸那響雷般的鼾聲了。可爸爸也不告訴我原因,于是我決心探個究竟。
夜深了,我躡手躡腳地爬起來,悄悄地推開爸爸的房門,卻看見爸爸用被子蒙住自己的臉,只露一條小縫。呼吸不勻使被子微微顫動著,而那響雷般的鼾聲從被子里傳出來后已變成了悶悶的聲響。真難以想象,爸爸在被子里滿頭大汗的樣子。我悄悄地離開,不過在離開之前輕輕地為爸爸拉開了被子。
點評:本片段選材很典型,以細小之事來展現親情之美,這與作者平時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真切體會是分不開的。
片段二:
說實話,我不想和她同桌,因為我不喜歡她。她蒼黃的臉上布滿雀斑,額頭向前凸,小小的眼睛,黃黃的頭發。
我不想和她同桌,但又不敢向老師言明,只得私底下搞些小把戲——換座位。我在班主任老師的課上不敢換,只得在其他老師的課上換。
每一次換座位,那一點點良心都驅使我問她是否愿意換,她總是用牙齒咬著下嘴唇,眼睛看著地,點點頭。我的心有些動搖,但最終還是換了。
和好姐妹同桌就是好,上課有說有笑。我看小說,她掩護;她打瞌睡,我巡邏。配合得天衣無縫,一節課下來,我們甭提有多高興了。
時間飛逝,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班主任又要調座位了,我激動不已。千盼萬盼,老師讓我和于雅娟坐同桌。她學習好,人又漂亮。總之,我很滿意。
星期四的美術課上,于雅娟抱著書,俯下頭對我說:“我換一下座,我去張麗盈那兒。”
“去吧,不用跟我說!”我勉強地笑著。
一堂孤獨的美術課就這樣過去了。看著她們倆依依不舍的情景,我心里嘀咕著:哼,一點兒也不為別人著想,自私!自私!就知道自己快活。
我隨手拿起橡皮擦去圖畫紙上的錯誤。我不禁心一揪,這正是以前她送我的橡皮。和她同桌時的種種場面在我腦海里一幕幕展現:每次換座位后她無奈的眼神;她認真聽課的態度;每次班主任的課上她對我的提醒;每次她大大咧咧地將自己的所愛借給我……而我,才是最自私的人呀!
望著手中的橡皮,我多想有一塊能擦掉我錯誤的橡皮啊!
點評:對于同學們來說,同桌很重要,換座位意味著對同桌的不敬。這個材料很典型地表現出了作者的懺悔之情,是作者的成長之悟,也能啟迪同齡人。
■
1.為求典型,陳俗老套。有些同學總將視線停留在過去,不能給人以時代氣息和新鮮感。
2.為求新穎,違背真實。有些同學為了收到新穎感人的效果,竟胡編亂造,造成感情失真,細節失真,漏洞百出。
■
新鮮美味大補湯
(題目新奇,頗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孫妍
暑假將至,同學們忙得不亦樂乎,準備在假期將那根整天緊繃的神經好好放松一下。不料,“老謀深算”的老師們早有準備,他們使出一套“連環掌”,將同學們的全部計劃都打入了十八層地獄。(“老謀深算”“連環掌”“十八層地獄”等詞語風趣幽默,道出了學生渴望假期得到休息,但又不能如愿以償的失望心理)各科老師先笑瞇瞇地拿出一本本暑假作業。唉,我想,有了這一本本“武林秘籍”,暑假可夠受了!之后,恩師們還不忘給我們來一盆清新爽口、營養豐富、功效顯著的“大補湯”——假期補課。(將補課比喻成大補湯,很新穎)同學們無奈之余,只好細細品嘗了。真是不嘗不知道,越嘗越奇妙,欲知為何,且聽我慢慢道來。(以說書人的口吻敘述,引起讀者的好奇心,自然引出下文。)
此“湯”的特點之一是新鮮。我們每天早晨起來,飯也顧不上吃就去品“湯”。從李老夫子那兒轉到劉學士那兒,再從馬師傅家溜到牛圣人院。剛聽完“A、B、C”,馬上就去鉆研“X+Y=Z”。(語言精練,寥寥數筆,寫出了同學們的忙碌;以“A、B、C”“X+Y=Z”代替學科,語言富于變化,增強了幽默感)三伏天,我們在汗臭味之間穿梭,在腳臭味彌漫的小屋內做著艱難的喘息。(補課條件之苦,環境之差,由此可見一斑)嗚呼!我們好向往陶淵明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呀。
味美是此“湯”的又一神奇功效。老師們的嘴像“高頻率播放器”一樣,(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老師講課之快)一語既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知其解之惑,(用典,寫出補課內容頗為高深)我們只得回家細細品味。品完“湯”后的副作用也應運而生。我發高燒了,還不住地咳嗽。(補課所付出的代價的確慘重。)
本“湯”還有諸多無以名狀的神奇功效。它讓我們不約而同地愛上了雨,喜歡上了風,整天吟詠著“天公為何不降雨”。因為如果下雨,我們就可以不用去補課,起碼可以休息幾個小時。(盼望刮風下雨,與平常的心態不一樣,所以如此,皆是補課惹的禍。)
聽完我的介紹,你一定認為補課很苦吧。不過話又說回來,不吃苦中苦,哪成人上人?西方諺語中有這么一句話:“含淚播種,必歡笑收割。”(原來前文所寫補課之苦,全為此處作鋪墊)只要勇往直前,必能采擷到誘人的甘果。如果有人問:“你還補課嗎?”我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補!”因為我有自己的理由!(引用諺語,一反補課之苦,作者想讓立意由消極轉向積極,但效果不好。)
不要否定他人
□劉悅
一朵白云悠然地從天空飄過,12歲的我就像大海里的一朵小浪花,無拘無束。(“白云悠然”,筆觸輕靈飄逸。)但突然有一天海風狂嘯,大雨傾盆,這朵小浪花也失去了天真。(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這個年齡段的人做事不假思索的特點,同時也設置了懸念。)
班中的角落里有一個女孩,名叫小雅。小雅是一個苦命的孩子,她父母在一次車禍中為了保護她而身亡。雖然小雅的性命保住了,但她的右手卻受了傷,無法靈活使用。(交代了小雅的不幸遭遇,為后文故事情節的發展作鋪墊。此處可以描寫小雅的外貌。)
有一次老師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畫一幅畫。我的畫畫水平蠻不錯,想自己這次一定能夠得第一。第二天,我信心十足地坐在椅子上,等待著老師把我的畫給同學們展示。(自身的特長使“我”有種優越感,事情會如“我”所料一樣發展下去嗎?)
老師快步走了進來,他微笑著說:“同學們畫得都很好,但有一名同學卻畫出了她的心聲。”老師舉起了那幅畫。同學們都開始贊嘆不已,但我一看那并不是我的畫。畫的內容是:在藍藍的天空下,溫暖的陽光灑滿了大地,三只蝴蝶在快樂地飛舞。畫簡直是妙極了,每一筆都畫得恰到好處。老師說:“這是小雅同學畫的,她畫得非常好。”“啊?”同學們都半信半疑地瞧小雅。“怎么可能是她,難道……”我心里疑惑著,莫非她是請別人畫的?(不想技不如人,總懷疑別人可能作弊,這是大多數人的心理。)
“小雅,比畫畫更重要的是人格。”我的一句話使全班同學都肅靜下來。小雅滿眼疑惑地看著我,似乎在尋求答案。(一石激起千層浪,“我”開始向小雅發難。)
“這是你自己畫的嗎?你的手根本不可能畫出這樣的畫來。”(直接指責小雅作弊,原因是小雅是殘疾人。)
“這是我畫的,我的手雖然不好使,但我在用心描繪每一筆。我希望能夠和爸爸媽媽一起飛翔。難道我不對嗎?”小雅邊哭邊說道。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老師板著面孔對我說:“不要因為他人有缺陷就來否定他人的成果。希望你以后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老師說的話真是至理名言,道出了很多身體殘疾人的心聲。)
事后,我真誠地向小雅道歉,而老師的那句話也永遠地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里!
12歲的天空下,我不再為所欲為。(雖然年幼,但此事給“我”的教育影響深遠。)
總評:《新鮮美味大補湯》一文取材于暑假補課所發生的事,集中地反映了當今教育中的現實,補課中所發生的事、補課者的心態,均真實可信,具有代表性。可見作者在選材上經過了精心揣摩,反復推敲,才寫下了此篇應時之作。不足之處是作者原意是寫補課先苦后甜,立意本為補課乃是“含淚播種”,其結果為“歡笑收割”,但由于渲染補課之苦過多,結尾盡管想要刷新該文的消極意義,但顯得難以為補課“正名”。《不要否定他人》一文來源于作者豐富的閱歷,她善于積累生活的經驗和素材,在真實的基礎上,寫自己熟悉的東西。作文中的“我”和小雅,不一定確有其人,但卻取材于生活,它不是材料的原始再現,而是經過作者的提煉、雕琢而合成的,反映的社會意義比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更加鮮明,更加強烈,更加集中。語言輕靈飄逸,與《新鮮美味大補湯》的語言風格截然不同。不足之處是作者在材料的詳略上處理不夠得當。
延伸閱讀
“酷”,原指“殘酷”“程度深”“極”等。可如今,中學生中也流行起“酷”來:長相英俊的“酷”,打扮時髦的“酷”,冷峻陰沉的“酷”,模仿歌星的“酷”,學習優秀的“酷”。看來,“酷”已被賦予了多重意義。那么,你是如何理解“酷”的呢?你周圍有哪些“酷”的人或事呢?你有哪些“酷”的經歷或感受呢?
要求:以“酷”為話題,選擇典型材料,寫一篇記敘文,立意自定,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