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目標】
(1)弄清記敘的六個要素;
(2)從記敘的要素或議論語句入手歸納文章的中心。
【概念導入】
記敘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記敘文的要素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閱讀指導】
記敘文要素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主要人物往往體現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輔助文章形成完整的情節,并對主要人物起襯托作用。
起因:指引發事件的原因,一般在開頭,也有的在后邊(倒敘)。
經過:指事件發展的過程,復雜事件的經過往往包含若干階段,可以先概括再具體。
結果:指事件的結局,一般也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以抒情、議論語句結尾的內容不能當做結果。
記敘的中心:一是文章所表現的主要內容,二是作者的感受及文章的意義。記敘中心的歸納,可抓文章題目,或抓開頭結尾,或抓議論抒情語句,也可抓具體材料:寫人為主的,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從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義入手;以敘事為主的,歸納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從把握文章通過敘事所要說明的道理入手;以寫景狀物為主的,要根據所描寫景物的特征,從文章寫景狀物抒發的感情入手進行分析歸納。
【即學即練】
列車上的哭聲
□陳明珠
列車上的清晨,車廂連接處,微明的晨曦,一個小姑娘已經倚門而立。
不,不是站立。走近,我才發現,有一只腿,高高地舉過了頭。不過10歲的女孩子,穿著民族舞蹈服裝,紅艷艷的衣服,紅艷艷的臉龐。
列車上的人漸漸都起來了,忙碌完起床后都開始尋找各種樂事打發漫漫的旅途時光。我正與朋友聊天,忽然聽到一陣哭聲。我們以為誰家的小孩子鬧意見,便也不當回事。
哭聲不斷,且聽起來很凄慘,于是我忍不住回過頭。這不是凌晨我看見的那個女孩子嗎?一只腿,壓在臥鋪上;另一只腿,高高地架在臥鋪側邊的小梯子上。整個身體懸空,兩只手撐在胸前,還要擺出舞蹈的造型。
女孩子的臉上淌著成串的淚,她不斷地哭著,嘴里不停地喊:“媽媽,疼,疼,疼!”
她的媽媽就站在她跟前,冷冷地說:“疼就疼!撐起來,再撐起來點!”
“媽媽,真的疼,真的疼!我一條腿真的別住了!”
“別住就別住!”媽媽的話令周圍的人都感到寒冷。
女孩子的腳邊有一個鬧鐘,上面的指針在一點一點地轉動,時間是多么漫長啊!
頎長優美的身體依然在痛苦中煎熬,盡管她的嘴里依舊喃喃著“媽媽,疼,疼,疼”,可身體卻絲毫沒有放松。
靠窗,坐了個很胖的女孩子,她很快樂地捧著一碗方便面,就著火腿腸呼啦啦地吃著。對面鋪位上才4歲的小女孩更是天真爛漫,背靠著鋪位跳上去又下來,為簡單的游戲樂此不疲,開心地哈哈大笑。甚至滿車的旅客也都是不緊不慢的,盡享著這難得的舒緩時光。
唯有這個練功的女孩子,在行進的列車中,在綿長的鐵軌上,灑下凄慘的哭聲。
鬧鈴終于響起,我替她揪著的心也疼疼地放下了。女孩子擦干眼淚,又走到火車連接處,倚著門,高高地把腿舉過了頭頂。原來,這令人贊嘆的技巧背后,流著這樣令人心酸的眼淚啊!
我相信那個媽媽一定是愛孩子的。只是這份愛,殘酷得令旁人不忍目睹。想必她的心里留下的是更深刻的疼痛,為了女兒有一個燦爛的明天,她用殘忍包裹住了深切的愛。真誠地祝愿她的女兒有一天能成為舞臺上一顆美麗的星!
(選自《平頂山晚報》2010年10月28日,有改動)
1.指出本文記敘的時間、地點和主要人物。
2.概述本文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用線畫出文中側面描寫的句子,并簡述其作用。
4.文中哪一段以議論的表達方式為主?有何作用?
5.試對文中媽媽的“冷”作簡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