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會期間先后舉辦海峽兩岸農業投資貿易洽談會、海峽兩岸武夷茶道高峰論壇、海峽兩岸茶界民間斗茶賽等10個專場活動,共有來自全國各主要產茶區及海內外地區參展企業600家(其中臺灣參展商110家),采購商1000多家參加盛會,參會嘉賓。客商逾萬人。
本屆茶博會共簽約山海協作合同項目168個(茶葉類項目47個),總投資55.25億元(利用外資15.83億元),項目范圍涵蓋全省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在簽約項目中,投資性項目45個,投資額52.48895億元;購銷協議23個,投資額2.76555億元,此外,展會現場交易十分火爆,呈現購銷兩旺的良好勢頭,交易額達50.7億元。其中現場交易9.7億元,意向交易41億元。同期還舉行了總投資3億元的武夷山-中國香江搽業醫項目奠基儀式。
本屆茶博會主辦方期望通過茶博會的舉辦進·步發揮福建的茶旅產業優勢。在市場交易,對臺交流、區域輻射、產業聯動、市場運作上推陳出新,使展會更加大氣,簡約,隨緣,實現以會帶節。以節促會,節會一體的目標。力爭將海峽兩岸茶博會辦成“全國有特色。國際有影響”的文化經貿盛會。縱觀本屆茶博會,以“武夷茶道”為主題的各項活動,特色鮮明,亮點紛呈。
打造“武夷茶道”文化品牌
武夷山堪稱“世界茶道”的發祥地:為世人熟知的日本茶道演繹程式源于宋代武夷山脈建茶的品飲方式;日本茶道主要器具兔毫盞源于建陽建窯;影響世界的功夫茶道源于武夷茶;英國的下午茶文化源于武夷紅茶。唐宋以來,武夷茶的飲用方式一直引領著中外飲茶的風尚,。本屆茶博會通過一系列活動來詮釋“武夷茶道”之精髓。
“我們是茶行業從業人員,看新聞說本屆茶博會邀請了很多的國外的著名茶道表演嘉賓表演茶道。就專門從廈門趕下來,希望能有機會向專家們學習。”一位詹姓的姑娘一邊認真地觀看表演一邊和記者講道。在武夷山茶博園內聚集著很多像小詹這樣專門從外地趕來觀看茶道表演的游客。
當天在武夷茶博園,茶百戲傳承人章志峰先生現場表演的“茶百戲”,讓與會的嘉賓和游客嘖嘖稱奇。在我們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茶湯在章志峰的手中變幻出各種惟妙惟肖的圖案。不僅如此,一盞盞有著吉祥寓意圖案的茶湯不僅能觀賞,飲用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伴隨著舒緩柔和的音樂,來自韓國的茶道表演藝術家金女士為觀眾帶來了極具漢族特色的韓國生活茶禮。整個茶禮表演讓觀看者感受到一種心靈的寧靜與祥和,沉浸在茶道帶來的靜謐感受。
日本的抹茶道表演、臺灣的陸羽茶道表演等也都讓游客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國際茶道表演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以前只是聽說過日本的抹茶道,從未看過現場表演,今天在這里,一來欣賞了武夷山的美景,二來也增長了見識,真是太開心了。”從江西前來武夷山旅游的吳女士激動地向記者表達著內心的歡喜。
在茶事活動的同時,組委會還安排了極具“武夷茶道”特色的旅游活動,設置了茶洞、大紅袍、茶博園、印象大紅袍、下梅(晉商萬里茶路起點)等茶文化旅游線路。
文化也是生產力。武夷山茶旅需要更強的文化支撐。武夷山抓住茶博會機會,打造武夷茶道文化品牌,把武夷茶道文化建設納^,整體戰略布局,必將推動武夷文化大發展,經濟實力大增長。
彰顯海峽兩岸特色
本屆茶博會突出海峽兩岸主題,注重深化地區合作,以茶為紐帶,推動對臺旅游、經貿、文化等的交流合作,打造海西拓展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兩岸茶葉貿易如何更加順暢”、“如何把中國茶葉賣到中東迪拜”、“閩臺農業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在25日的海峽兩岸農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來自海峽兩岸的企業家就兩岸農業投資貿易進行了深層次的交流,
“福建茶山面積大、茶品類較多、茶生產成本低、市場空間大等優勢,臺灣則有著資金、技術、設備、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進行雙向深層次的考察交流,雙方達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目的,為閩臺兩地未來快速健康的發展找到新的突破口。”臺灣區茶輸出同業公會理事長高毅芳在會上表示。
臺灣茶協會監事陳玉蘭說,臺灣茶協會組織了30多各茶商參展,其中不少是第一次到大陸參展,“希望與大陸市場作深度對接,也期盼能在制茶技術、茶文化傳播等方面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中華茶文化、茶產業的發展。”
在位于度假區茶博會的主展館,臺灣館“艷壓群芳”成為所有展館中的翹楚。有100多家臺灣茶企參展的臺灣館里不僅有各式各樣的臺灣地道好茶。還有熱情洋溢的臺灣高山族民俗風情表演。
“我是第一次到大陸參加專業展會。因為是第一次來,所以在臺灣就做足了準備,帶來了南投特色的高山茶和烏龍茶。”來自南投的茶商羅月珍告訴記者,
“這次來希望能把南投的好茶介紹給大陸的茶客們,設立銷售渠道,讓臺灣茶香飄到大陸。”
臺灣制茶工業同業公會、臺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臺灣茶協會等多家臺灣茶葉協會也積極組織茶農,茶商參展,臺灣嘉義縣、南投縣等地農會均設置了展區,參展產品涉及烏龍茶、高山茶、鐵觀音以及各類特色茶食品、茶飲料等。臺灣的茶農、茶商希望借助茶博會平臺開拓大陸市場,建立銷售通道。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兩岸經貿交流合作越來越緊密,閩臺茶產業資源互補的步伐不斷加快,海峽兩岸茶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必將助推兩岸茶產業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海峽兩岸茶葉等農產品交流和貿易往來。
“百度+微博”造勢茶博會
今年茶博會最大的亮點當屬首次融入網絡搜索和網絡推廣的概念。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經成了每個行業都不容忽視的強大力量,首次結合網絡的嘗試,必將為以后茶障會及茶行業的發展開辟新的天地。
在茶博園展館內,百度建設了“百度形象特裝館”,為參展的企業及參觀的游客們做現場咨詢服務。同時,茶博會開幕的前一天,百度在武夷山遠華大酒店舉辦一場名為“百度主題論壇”的活動,為參展企業提供全程顧問服務,協助企業進行推廣方案制定、上線實施、數據分析、效果優化等。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網站,百度占據中國搜索引擎80%以上市場份額,企業通過百度推廣,可將意向客戶引導到企業網站,展示更豐富的信息。提供更多互動功能、幫助企業達到更好的推廣效果。
“首次加盟茶博會,成為本屆茶博會的獨家搜索合作伙伴。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嘗試。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對茶企的需求有了較清晰的認識,之后,?我們希望能為更多茶企的合作伙伴,更好地為他們服務。”百度相關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第五屆茶博會首次注入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工具——微博,打造全國首個“全城微博”平臺,通過微博大屏幕進行互動的茶博盛會。
在茶博會期間,武夷山在全城啟用微博大屏幕,通過網絡鏈接微博墻,實現同步微博大屏幕互動。微博墻的架設,讓所有參觀者都能通過手機。電腦、短信等方式參與到微博互動中來,還可以在參觀展臺的同時鍵入關鍵詞分享自己的參觀體驗。不僅在網絡上形成傳播,也實現了微博即時上墻,營造了最佳的現場感。在茶博會期間征集的20名“微博記者”,擔當茶博會的移動直播任務,通過自己的手機記錄茶博會上的所見所聞。
據介紹,本屆茶博會官方微博的粉絲有將近2萬個,網友發布的微博數達到了566a多條。通過微博的裂變式傳播,使茶博會成為微博熱點,影響超千萬人次的網友。
另外,據了解茶博會官方微博還設置了新聞;視頻、微博互動、觀展服務咨詢及現場圖片等各類分區。整合最新資訊,開通“網絡茶博會”,為所有關注茶博會的網友和相關行業機構提供互動交流的平臺。
特色活動引爆全城
茶博會期間,除了五花八門的茶類博覽精品外,一系列圍繞“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的文化活動也輪番上演。在整合武夷山水文化,茶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當地特色文體資源等基礎上,突出兩岸同樂,全城互動,全民娛樂。
在本屆茶博會上,反映我國茶文化尤其是福建茶文化底蘊的國內首部以茶文化為背景題材的大型高清數字電影《茶王》在武夷山舉行首映儀式。《茶王》以斗茶大會作為故事的主要線索,通過制茶、飲茶的形式,講述了幾個小人物從不懂茶到愛茶再到最終戰勝自己的成長過程。影片由新生代演員潘陽、常遠主演,喜劇明星潘長江、著名導演兼演員英達。相聲大師常寶華聯合出演。主辦方還向記者透露,《茶王》將在央視六套黃金時段播出,并安排多場重播。
在武夷廣場上立著8尊活體雕塑,每尊雕塑都是一個與茶有關的故事,其中有朱熹給學子答疑解惑,書童與樵夫討論茶經、柳永與夫人舉案齊眉,大王與玉女不離不棄……這8尊活體雕塑,與原本固定的銅像雕塑相輔相成,亦幻亦真,引得很多游人圍觀,大家紛紛與之合影。他們全身涂滿銅色油彩。或坐或站。擺著造型一動不動。十分逼真。這些由武夷學院藝術系的學生們扮演的活體雕塑給本屆茶博會添上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除活體雕塑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甌挑幡,也在福建武夷山武夷廣場上演。長10余米,重約20公斤的幡桿似乎是表演藝術家的手中的玩具,挑幡表演藝術家們靈活地用手、胳膊、嘴等幾乎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引來現場觀眾一陣陣的歡呼與驚嘆聲。建甌挑幡是福建閩北特有的民間絕活,距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隨行的建甌將士將軍旗掛在竹竿上競相擎持,演化而成。
精采紛呈的文化活動,使得游客和與會的客商在茶博會上品嘗到上好的武夷山茶的同時,還能領略武夷山的秀美風光,觀賞到各種精彩的表演,讓武夷之旅充滿芬芳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