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慈禧年間,清宮就有“夏喝龍井,冬飲普洱”的說法。由此可見,冬日品飲普洱的習慣,早已有之。
陰郁的初冬午后,最愛喝上暖暖的一壺陳年普洱,生熟亦可。這樣的時刻,既為喝茶,更為享受一杯茶帶來的幸福感。這次和朋友中最會“折騰”的普洱茶通老黃湊在了一起,所以這次的品飲更加妙趣橫生——沖泡與煮飲對比。
越陳越香應該是為了茶和酒而寫的,尤其普洱茶更以其作為其藝術境界的指針。陳老普洱茶和熟茶普洱茶,有溫性、暖胃、安神、補氣的高貴特性,考慮到茶性的不同,故此次選擇了兩款年份較久的生熟茶。兩款茶先各自沖泡而后再分別用老鐵壺煮飲,記錄各自在沖泡和煮飲時的不同口感特征。
92年大益熟茶
此款92年大益熟茶為散茶,故沖泡時投茶量5克,煮茶時7克。
干茶細嗅之下,無異味。此款大益熟茶全是細小的金色芽茶,稍顯細碎,沖泡時茶的內含物溢出較快,從第一道開始,茶湯特性就能比較好地表現出來。茶湯湯色呈現石榴紅色,清澈透亮,入口順滑尚粘稠,帶著絲絲甜意,港倉味明顯。
此茶雖然為散裝芽茶,耐泡度尚可,泡至八九道滋味都尚在,每一道的湯色透明度都很好,且口感變化還算豐富。十泡之后的葉底細嫩,呈現深栗色,彈性度尚可。
原本以為此款茶并不適合煮飲,老黃不但否定我的看法,而且堅持要煮,而結果著實出乎我的意料。
此款茶在煮過之后,原本明顯的港倉陳化味會散去,陳年熟茶的滋味更加純粹,茶湯散發著濃濃的糯米香。煮飲使得茶的內含物溢出速度更快,第一道的茶湯在自然光之下呈深栗偏黑色,在強射燈之下觀察,依然是清澈透亮。由此可判斷,此茶雖經過渥堆發酵,但倉儲條件較好,茶質尚好。
因為葉底細嫩,就顯得不耐煮,三壺之后茶味淡薄。
96年臨滄生茶
此款96年臨滄生茶為標準七子餅茶,故茶量按標準投放,沖泡時7克,煮茶時10克。
此款茶外形稍差,葉張大小不一,梗多,細嗅之下,稍顯雜味。茶湯色澤橙紅透亮,入口尚順滑,口感不夠純凈,有輕微的煙熏味,杯底有淡淡的蜜香。
此茶耐泡度好,泡至十余道滋味仍不減,且茶湯霸道,層次變化豐富,氣韻十足。泡開后的葉底較花雜,嫩度不一,最大的葉張直徑有10厘米,茶青拼配明顯。多數葉底葉張大,具韌性,葉面有蠟質感,但耐泡度好。由此可推測此茶茶青為大樹拼料。
煮過后的茶湯色澤更深,偏紅濃,因為葉底較雜,所以煮過后的茶湯清澈度欠佳,稍濁。茶湯入口口感苦澀度較泡飲時明顯,但在口中能較快的化開,蜜香消失。茶湯中的茶氣也更加明顯,連飲三杯,便覺通體舒暢。此款茶較耐煮,且品質穩定,從第一道至五道口感都霸氣十足。
關于煮飲:普洱生茶和熟茶不同,熟茶在同等水溫下內質物容易沁出,而生普較為頑固。有的生普在同等時間、同樣多的投茶量和同樣的;中泡條件下,內質沁出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僅憑這樣就判定茶的品質是不公平的,只有在同等條件下,內質物完全沁出才能判定。
一般來說,投茶量依自己喝茶的釅或淡來決定,大多數茶友一壺500cc煮茶壺投入5克足已。要注意煮好了不要立即就喝,不然會很燙,等水溫適中再喝。如此,以自己品飲習慣進行加減。如果有條件,可以用高溫烤一烤(不至于焦)滋味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