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人民銀行逐步轉變工作理念和方法,從過去重視利率監管轉到對利率政策的調查研究、監測分析上。因此,建立富有成效的利率監測分析體系也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對現行利率監測體系存在問題的分析,從建立功能完備的制度保障體系、利率風險防范預警機制、科學的利率監測指標體系、完善的利率監測報備系統和利率管理人力資源數據庫等方面提出構建我國利率監測分析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監測分析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F2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9-0051-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9.12
利率作為重要的資金價格,在市場有效配置資源過程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從而實現資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斷優化。同時,利率也是其他許多金融產品定價的參照基準。我國的利率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即基準利率,又稱法定利率),是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之間發生借貸的利率,包括存款準備金利率、再貸款利率、再貼現利率和中央銀行票據利率等,這些利率可以由中央銀行完全控制;二是商業銀行對企業和個人的存貸款利率(稱之為商業銀行利率),是金融機構和借款人發生借貸的利率,中央銀行無法監控每筆存貸款業務,所以實際上無法完全控制;三是金融市場利率(稱之為市場利率),是完全市場化的利率,包括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國債回購利率、轉貼現利率等[1]。
現階段,商業銀行存、貸款仍是我國社會資金積累與供給的主要渠道,也是我國商業銀行從事的主要業務,因此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是實現我國利率改革目標的關鍵。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人民銀行逐步轉變工作理念和方法。從過去重視利率監管轉到對利率政策的調查研究、監測分析上。因此,建立富有成效的利率監測分析體系也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1]。
一、建立利率監測分析體系的必要性
利率市場化體現了金融機構在競爭性市場中的自主定價權,商業銀行利率的確定既可以參照中國人民銀行的法定利率,又可以參照貨幣市場利率,商業銀行利率定價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和改革深度。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利率監測分析工作的重點也圍繞著商業銀行利率定價展開。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對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要求,加強對金融機構風險定價機制設計及制度建設、利率定價管理及利率風險管理體系、風險溢價測評體系、內部轉移價格制度和正向激勵機制以及資本約束機制等的評估分析,鞏固利率市場化的微觀基礎,對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對貨幣政策科學決策、動態調整的基礎
利率監測分析體系的建立有利于中國人民銀行及時掌握全國范圍內的利率浮動情況,加強對利率水平的定期監測和分析,為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進行宏觀經濟金融調控提供了及時、準確、有力的數據支持,是提高金融宏觀調控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的前提。
(三)對金融機構有效管理利率風險的重要參考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對市場利率水平的定期披露和公布,在增強利率信息透明度的同時,金融機構可以及時了解市場利率水平及走勢,建立集中統一的數據采集、分析系統,完善自身的利率管理體系,將利率管理融入到經營管理的大局中去,從而提高利率風險管理的效率。
(四)對監管當局評估利率風險的重要手段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利率的波動越來越頻繁和劇烈,利率風險也成為金融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因此,關注金融機構在重新定價風險、基本點風險、收益曲線風險以及內含選擇風險等方面的變化情況,對人民銀行制定和實施利率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有利于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利率風險的監督和管理。
二、我國利率監測分析體系的形成過程
我國利率監測分析體系框架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先放開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的順序放開,其中存款利率按照“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的順序依次放開。因此,我國利率監測分析體系框架的形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一)外幣利率監測分析體系的形成
外幣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主要發生在2004年之前。
2000年9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實施了境內外幣利率管理體制改革。一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各項外幣貸款利率及計結息方式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市場的利率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二是放開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含300萬)以上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幣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水平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確定。同時,各金融機構以法人為單位制定本系統的《外幣利率管理辦法》報中國人民銀行備案。
2002年3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境內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統一納入境內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幣貸款和大額外幣存款利率實行備案管理,建立了對外幣存貸款利率水平的月度監測報備制度。
2003年7月,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由原來國家制定并公布的7種減少到境內美元、歐元、港幣和日元4種。同年11月20日起,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下限。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在“外幣利率備案表”中增加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監測內容[2]。
隨著境內外幣存貸款利率的逐步放開,中資商業銀行均制定了《外幣存貸款利率管理辦法》,建立了外幣利率定價機制。自此,我國初步形成了包括美元、歐元、日元及港幣4大幣種,大小額存款和貸款的各期限檔次的最高(最低)利率及加權平均利率水平、當月發生額等為主要內容的外幣利率監測分析體系框架。
(二)人民幣貸款利率監測分析體系的形成
198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首次進行了貸款利率市場化的嘗試。在《關于下放貸款利率浮動權的通知》中規定,商業銀行可根據國家的經濟政策,以國家規定的流動資金貸款利率為基準上浮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最高不超過20%。此后,中國人民銀行又多次調整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幅度。
2004年10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放開金融機構(不含城鄉信用社)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貸款利率下浮幅度仍為基準利率的0.9倍。至此,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已經基本過渡到“放開上限,實行下限管理”的階段[3]。與此同時,貸款利率浮動報備制度初步建立,各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通過利率報備系統,定期向中國人民銀行反饋貸款利率的浮動情況。
200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取消商業銀行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優惠利率,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改按商業性貸款利率執行,上限放開,實行下限管理。與此同時,增設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定期監測報備內容。
(三)人民幣存款利率的監測
由于存款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商業銀行資產業務與中間業務開展的基礎與前提,因此,存款業務一直以來是商業銀行營銷的重點。在此背景下,“存款利率管上限,放開下限”的利率政策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落實,各家商業銀行仍然以基準利率甚至變相抬高利率來吸收存款。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對存款利率的監測僅限于對協議存款、同業存款等個別種類利率的監測上。
1999年10月和2005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分別批準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外)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萬元以上的長期大額協議存款業務,利率水平由雙方協商確定。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要求各商業銀行辦理協議存款業務須按月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備“協議存款利率備案表”①。
200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放開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同業存款利率由雙方協商確定。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將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納入利率監測報備系統。
(四)建立民間借貸利率監測報備制度
為加強宏觀調控,保持金融市場體系的穩定,建立市場利率調控體系,2005年3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建立民間借貸利率監測制度,開展對民間借貸利率的監測工作,同時將民間借貸利率納入利率監測報備系統。
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整合現有統計數據資源,將利率監測報備由按季監測改為按月監測,將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機構納入利率監測報備體系。同時,增加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網下同業拆借利率、外資金融機構同業借款利率等監測報備內容,擴大了利率監測范圍。
三、現行利率監測分析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幾年的制度建設,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重點監測與全面監測相結合、日常監測與長效監測并重的利率監測分析體系。但是,從近幾年利率監測的實際情況看,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監測的機構類型不夠全面,不能反映資金價格水平
從機構類型看,現行的利率監測分析體系只涵蓋全國性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而典當行、信托投資公司等尚未納入監測范圍,監測的機構類型不夠全面,難以反映整個金融體系的資金價格水平。
(二)監測的金融產品種類單一,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目前,中央銀行對利率的監測僅局限于對外幣存貸款利率、人民幣貸款利率、個人住房貸款(含商業性和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票據貼現與轉貼現利率、同業存款利率、協議存款利率以及民間借貸利率等各期限檔次最高、最低及加權平均利率、當月(季)發生額等指標的監測,產品種類較為單一。
(三)監測數據具有滯后性,不能及時反映利率變化情況
從報備時間看,利率監測數據多是在業務發生后的次月或季后首月錄入,具有事后監測的功能,尚不能發揮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預警風險的功能,數據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同時,對相關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進行深度加工的不夠,還缺乏對各數據之間聯動關系的研究,不能及時反映利率的變化情況。
(四)缺乏有效的監測手段,數據的真實性難以把握
目前,除民間借貸利率監測采取抽樣調查方式以外,其余監測方式主要是金融機構通過利率報備系統或通過紙質報表定期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備。實際工作中,經常發現金融機構上報的利率報表數據邏輯關系較差,最高、最低利率突破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上下限限制等問題,但由于監測手段單一、落后,數據的真實性難以有效把握。
(五)缺乏統一的利率監測系統,數據整合的難度較大
現行利率監測報備系統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系統分散,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利率監測報備系統,造成利率管理人員數據匯總量大,電子化程度低。二是數據集中整合的難度較大。三是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四是沒有統一的信息披露平臺,利率信息披露的及時性也難以保障。
(六)缺乏利率監測的制度保障,造成監管“真空”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23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確定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商業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違反規定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貸款利率的”由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和按規定進行處罰。因此,《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中金融機構“擅自/變相提高或降低存、貸款利率的,中國人民銀行將視其情節及所致后果輕重,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給予相應處罰”的規定相應失效。利率監督檢查權及處罰權的缺失使中國人民銀行無法對金融機構貫徹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利率政策的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和有效的監督管理,造成監管“真空”。
四、構建我國利率監測分析體系的設想
“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列入“十二五”規劃。2010年12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周小川行長在“2011:預測與戰略”財經年會上發表了《關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演講,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提出了若干設想。基于有規劃、有步驟、堅定不移地推動利率市場化的總體戰略性要求,我國利率監測分析體系的構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一)建立高效的制度保障體系
一個有效的監測分析體系必須具有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法制保障。建議立法部門盡快修改相關金融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中國人民銀行的法定監督管理權,并授予其檢查監督職能,同時,相應確定各級人民銀行的工作職責,把利率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做到依法行政。二是監管協調機制。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能夠增強信息溝通,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在統一監管的基礎上更有效地發揮防范風險,化解危機的作用。三是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監管機構與監測機構之間利率監測信息的共享,增強信息透明度,在合理引導市場預期的同時,共同應對利率監測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確保利率監測工作的有效性。
(二)建立利率風險防范預警機制
一是加大利率水平質詢力度,逐步要求商業銀行提供資金定價模型和利率風險報告,利用利率可浮動的權限,引導信貸資金投向。二是收集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有關信息,盡快改變目前利率風險信息嚴重缺乏的狀況。通過現場檢查、銀行定期報送報表、專題調研等多種方式獲得這方面的信息,提高監測分析的質量,為貨幣政策、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三是建立適當的利率風險衡量系統,加強對利率走勢的預測和分析,提高利率監測的有效性。建立利率風險防范機制。
(三)建立科學的監測指標體系
除現有的監測指標外,利率監測體系還應包括:一是理財產品的監測。利率市場化反映了差異性、多樣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求關系。近年來,金融機構不斷進行產品創新,理財產品層出不窮,加大對此類產品預期收益率的監測,對央行制定和調整利率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二是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的監測。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逐步提高,金融機構為提升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建立了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即根據不同資金的不同期限,不同資金的現金流量確定不同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中央銀行通過對商業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的監測,提高利率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合理引導商業銀行利率定價。三是利差水平的監測。通過對金融機構利差水平的監測,掌握金融機構實際利差水平,為中央銀行調整利率政策提供參考。
(四)建立完善的利率監測報備系統
完善的利率報備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一是實現中國人民銀行利率監測系統與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系統的兼容,金融機構所填報的數據能夠自動生成或方便生成,避免手工操作。二是系統除具備數據報送、數據匯總、數據查詢等基本功能外,還應具有一定的圖表分析功能,能夠生成相應報表和圖形,從而提高數據分析的廣度和深度,為中國人民銀行制定貨幣政策提供技術支持。三是具有一定的信息披露功能,為中國人民銀行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披露與共享平臺提供交流。信息披露的內容應包括匯總報表、利率監測分析報告、公告等。四是利率文件的發布和傳輸功能,簡化文件傳輸程序,減少手工操作,提高利率調整文件發送的效率。
(五)建立利率管理人力資源數據庫
建立以中央銀行為中心,覆蓋各金融機構的利率管理人才數據庫。一是通過多層次、多形式、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二是加強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利率管理人員的交流力度,為利率監測分析體系的構建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制定和實施人才戰略,多渠道引進和培養、發現、使用人才,盡快形成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務實型和開拓型的利率管理人才隊伍,提高利率監測分析的質量。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馮宗憲,郭建偉等著.銀行利率定價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2]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利率文件匯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