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洲村離珠海市中心不算遠,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那里有個叫“布藝小鎮”的服裝輔料市場,還有一些小紡織廠。2009年,在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中,紡織廠紛紛倒閉,大量女工下崗,媚姐是其中之一。她對生計并沒太多想法,一心帶孩子,曾經讓她頗為自豪的縫紉機閑置在角落里,灰塵漸厚,直到聽到那串動人的敲門聲。
充滿愛心的資源整合者
應聲入門的是幾個笑容謙和的大學生,他們拿著學校開具的證明,說在做一個公益項目,希望幫助她提高家庭收入。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很簡單,只需她重拾荒廢許久的縫紉技能。
媚姐心下狐疑:素不相識的人,為什么要幫自己,有什么理由相信他們?但是生性溫和的她還是耐心地聽大學生們講述此行目的,最后還對他們所說的“布藝小鎮”項目產生了興趣,愿意試一試。
這讓大學生們長舒一口氣。連日來,他們在那洲村挨家挨戶敲門,已經不記得被拒絕多少次了。媚姐的態度,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布藝小鎮邁出了最關鍵的第一步。
大學生們來自中山大學的賽扶團隊,他們立足本地資源進行創新公益實踐,找到了那洲村,了解到當地下崗女工的狀況,覺得婦女們所掌握的紡織、縫紉技能大有可為,完全可以將布藝小鎮的布料利用起來,制作一些本子、相冊、玩偶等手工品,銷售出去,以此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于是,命名為“布藝小鎮”的項目成型,順利從中山大學賽扶團隊得到了一筆啟動資金。
萬事開頭難,從媚姐開始,“布藝小鎮”先后找到八九個下崗女工,為她們提供設計圖樣、原材料,建立銷售渠道,最后再將所得利潤按照工作量返還給婦女們。“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她們增加收入,”布藝小鎮團隊成員之一的許歡說,“我們還有意在過程中培養婦女們的管理經營能力,等她們對生產銷售流程熟悉起來之后,團隊就會退出,讓她們自主運行?!?/p>
布藝小鎮其實是一個資源整合者,將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活態演示”給幫扶對象看,“輸血”的同時,還在“造血”。在困頓中找尋出路
參加各種創業競賽是“布藝小鎮”資金來源的一個主要渠道。2009年10月,“布藝小鎮”闖入“聯想青年創業大賽”全國十強,獲得10萬元的種子資金。“打比賽”可以解決資金的問題,但是項目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產品并沒有銷路?!睋S歡介紹,產品銷售情況不佳是項目遇上的最大難題。因為是手工制作,比較花時間,加上還有婦女們的計件收益,本子的賣價比機器生產的本子要高很多。項目的消費者是對精品有極大興趣但消費能力不強的學生,大家普遍對手工本的價格望而卻步。
“于是我們開始大力宣傳本子背后的公益目的,以此擴大銷量。”許歡說,這樣做的效果并不明顯,“經過認真思考、反復討論,大家意識到問題也許出在設計上。”后來,項目成員主動聯系廣州美術學院、中山市創意青年會(MIX團隊),由“專業設計師”設計的全新“布藝小鎮”系列產品很快上市,終于得到了市場的普遍認可。
目前,布藝小鎮的產品主要包括手工本、相冊、暖手寶、玩偶、布藝花等,每件都縫著統一的LOGO,很“靚”,折射著小鎮溫暖、明媚的陽光。
可以復制的模式
隊員們在設計項目模式的時候,就將可復制性融入到了項目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希望這種模式能夠在更多的社區進行快速有效的推廣,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短期。
在采購環節,隊員們經過比對,發現網購制作材料比在當地購買更加劃算,所以大家細心在網上選擇供貨商,還手把手地教婦女們網購的方法。
設計師出了新款式之后,項目組成員會將設計稿帶到媚姐家。婦女們坐在一起,共同研討產品如何制作,這樣就充分考慮到了婦女本身的技能,避免了制作與設計之間的差距。時間久了,媚姐自己也開始根據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嘗試設計一些產品,甚至會去書店找尋設計靈感。
剛開始的時候,布藝小鎮的產品主要以“寄賣”的形式出售。項目組成員分頭行動尋找實體店,“游說”店主空出一小塊地方給“布藝小鎮”。除此之外,在校園特定節日,在廣州和肇慶的迎春花市上,在牛津街的展銷會上,都有布藝小鎮的身影。這些資源慢慢積累,布藝小鎮的銷售渠道逐漸延伸到其他社區,更有利于項目的推廣。
在社會資源方面,布藝小鎮目前在和廣東省婦聯合作“母親大學培訓中心”,希望擴大幫扶對象,并使相關培訓更加專業化、系統化。
走到今天,“布藝小鎮”早已不再是那個青澀的學生公益項目,而發展為一個有深刻理念、成熟模式、可復制的創新公益項目。在那洲以外的地方,還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手藝資源,等待更多尋路者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