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一個做肥皂的企業叫“阿原肥皂”,6年時間,從4個人的工作室,發展到在臺灣有400多個有機商店的銷售據點、6個自營專柜,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的香港、北京、上海都有總代理。阿原肥皂走的是本土鄉村品牌路線,但賣的是“國際價格”:一塊普通肥皂頂多十幾元臺幣,阿原肥皂竟能賣到二三百元。
一個做肥皂的工作室,為什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取得巨大成功?在手工業內,一些看似擁有了眾多優質資源的企業,為什么做不大?為此,我們專訪了譚木匠公司的品牌總監李平先生。
不要拿著香蕉去釣魚
《中華手工》:阿原肥皂和譚木匠,—個是做肥皂,一個是做木梳,都是以小制品贏得大市場。在您眼中,做品牌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平:公司的品牌戰略定位,首先是繪制顧客心智地貌圖。看競爭對手允許我們做什么。
譚木匠進入市場前,分析了梳具市場,市場上有粗劣的木梳,粗糙的牛角梳,合成材料的非天然的梳子,還有生硬冰冷的金屬梳等,恰恰沒有賦予民族文化色彩、手感舒適、梳齒圓潤的木梳,這就是譚木匠的定位。定位最大化,就是差異最大化,也是利潤最大化,競爭最大化。“先勝而后求戰”,得到了市場的認同。當然,還要勇于自我攻擊,不斷推出新品。
有家以經營藝術玻璃得名的公司,投入200多萬元,開店經營民間剪紙、陶瓷、小布袋……這家公司經營很艱難。因為在顧客的心智地貌圖中,每類產品都已經有專家品牌,我讓他們盡快關掉這家公司。這家公司的行為屬于由內而外,自言自語,自娛自樂,剃頭挑子一頭熱。
《中華手工》:在進行品牌定位之前,我們應些什么?
李平:應當利用四步分析方法開展定位。
首先分析市場外部現狀,確定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競爭對手的ttrf]是什么?
其次,避開對手在顧客心智中的強勢,或者利用其存在的某方面弱點,建立自己的優勢位置,予以定位。
第三,為定位找到一個可以證明的信任狀。
最后,將這一定位貫穿于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例如:法藍瓷,是一種高檔藝術品,市場上獨一無二,設計極具創意,在景德鎮陶瓷之都制作,有強大的信任狀和心智資源。又如,張小泉剪刀,成都蜀江錦院的蜀繡蜀錦,都是老字號經典產品,老字號也是一種信任狀。戰略定位要由外而內,由下至上。你喜歡吃香蕉,釣魚時就不要鉤上香蕉,而應當放上魚兒們喜歡的蚯蚓。
爭做行業數一數二
《中華手工》:當品牌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聯系時,我們應該如何在傳統文化這個大圈子里確定品牌地位?
李平:根據市場消費頻率來看,產品定位分為三大類:第一,重度產品。也就是每天必用或日常所需的產品,它講求功用價值,不太注重文化元素。第二,中度產品。是日常生活里一部分人需要,其他人可有可無的產品,比如工藝品、字畫等裝飾品,一般與文化元素相關。第三,低度產品。即奢侈品,由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撐,服務于塔尖人群的產品。使用群體極少,開的店鋪數量也少,由于世界市場國際化,各國產品的本國與外國文化的“混血兒”形象日益突出。
《中華手工》:如何讓別人記住你?有沒有捷徑?
李平:捷徑只有一條,那就是差異化生存,
“爭當數一數二”。
驗證這條捷徑是否有效,只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叫什么?喜瑪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你知道世界第二高峰叫什么?美國的第一任總統是哪位?華盛頓,那美國的第二任總統呢?相信很多人一時半會兒都答不上來。
這種情況在商業界里也同樣合理。說到可樂,首先想到的是可口可樂,說到扇子,首先想到的是王星記,說到風箏,首先想到的是山東濰坊……在當今海量的信息面前,隨著生產力越來越發達,社會分工注定越來越細,市場趨勢也是分化而不是融合,產品功能越單一越好,越專業越好,應追求“成為細分市場里的數一數二”。
人的大腦工作有六條規律,其中一條是心智容量有限,絕大多數人只能記憶每個品類的前七種產品,顧客消費時先想到品類,后想到品牌。多數人購物時選擇處于品類中第一第二的品牌。銷售統計表明,第一名是第二名銷售的2倍,第二名是第三名銷售的2倍,依次類推。排在后面的只得靠降價、打折生存,非常辛苦,這叫“數一數二生存,不三不四,七上八下”。
舍棄是戰略的核心
《中華手工》:如何在戰略定位中進行取舍?
李平:真正的戰略,是以定位為核心,對運營活動作出取舍,保留能夠成為品類第一的事業,保持簡單一致性。有家公司開有一間20平方米的小店,但是有多個品類、100多種產品,因為什么都有,客戶搞不清楚他究竟賣的是什么東西,所以難以形成消費。我讓他舍棄,突出一個主打產品。還有家公司,產值1個多億,產品達1000多種,當他讀了特勞特的《定位》一書后,一次砍掉了700種產品,還準備減少100多種,經營效益反而越來越好。
在市場上,產品越多,市場越大。戰線越長,賺的錢反而越少。要成功,必須舍棄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