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驕陽似火的時節,炙熱的烘烤讓煩踝的人更加不安。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五樓辦公室的一個飄窗前,李樹華緩緩起身,整理好衣角,扭頭望向窗外那棵高大的懸鈴木,喜鵲偶爾從巢內探出頭來張望,或許被熱氣嚇壞了,慌忙退縮回去。
飄窗的左右兩側擺放著一座大型木化石,石之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山峰,供李樹華冥想放手之用;凝視窗外清華的自然美景,便是李樹華自我釋壓的方法。“我經常用冥想療法進行減壓。”在這位清華大學教授的眼中,閉上眼睛回想以前游覽過的山水美景也是園藝療法的方式之一。
打開你的感官世界
園藝療法(Horticultural Therapy)起源于300多年前的英國,一位名叫李那托麥加的人記述道:閑暇時,你不妨在庭園中挖挖坑,靜坐一會,拔拔草,這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這樣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別無它途。上世紀90年代,在日本高校研究園林景觀時,李樹華第一次接觸到園藝療法課程,“到長滿植物的環境走走,吸收負離子,讓視覺、嗅覺、觸覺等五感發揮作用,親耳聽聽雨打芭蕉、泉水叮咚的聲音,這些都屬于園藝療法的范疇,園藝療法的定義并不只局限于園藝操作活動。”
在國外,園藝療法已傾于成熟,英國、美國、日本早在幾十年前就成立了園藝療法協會,植物園和醫院也提供園藝療法服務的場所,配有專門的理療9幣進行指導。“當今美國的園藝療法相當普及,其快速發展源于越南戰爭。當已經習慣殺戮的士兵回到家園時,性格怪癖的他們無法與家人融合,于是政府用音樂和心理療法進行調節,卻收效甚微,最后是園藝治療,才將他們的性格漸漸軟化,與家人、社會交流時有了共同語言。”
高齡老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和犯罪的青少年是園藝療法的主要對象。“在日本和美國,園藝療法會針對不同的人群劃分治療等級,總的來說心理疾病患者適合做體力勞動,翻地、種植等,而身體疾病患者適合接受五感治療。”
sara是IBM的軟件設計師,每天早出晚歸,快節奏、壓力大已經成為生活常態。雖然偶爾也在辦公桌上擺盆小植物,可她從未留意過工作以外的生活。自從在自家陽臺種上花花草草,情況就不一樣了。每到一個地方,sara便會發現很多新事物,某種很漂亮的花,一種好看的柵欄設計,或是有趣的園藝布局,她開始為這些新鮮發現而陶醉,工作中的種種煩惱也愈發遙遠。Sara笑說:“這樣的美麗才真實,除此之外,每天堅持20至30分鐘的園藝勞動還能減肥呢,我5個月就減掉5斤。”
李樹華說:“不管是鋤草還是聞香,當人們進入到園藝的世界中,就像睜開了另一只眼睛,看到了以前不曾看到的東西,這就是園藝療法的魅力。”
當園藝成為療法
為在中國推廣園藝療法,回國后的李樹華帶領課題組來到北京四季青敬老院,選出20多位老人進行盆栽、插花、施肥、修剪等園藝活動,勞動之后再測他們的血壓、脈搏等,各項指標都有明顯改觀。
李樹華的印象中,最深的是日本一位50多歲的小兒麻痹癥患者,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萎縮的速度開始加快,他開始自暴自棄,更不愿意離開病床,不再主動伸開胳膊,周遭發生的所有事從他的眼神里只能讀出冷漠。園藝療法師索性搬來一盆淡紫色的丁香花和一套便捷的園藝工具,從靜靜觀賞到偶爾鏟鏟土,他開始主動投身到園藝治療的過程中,漸漸地,手的活動能力增強,人也開朗了許多。“這就是物理因素發揮了作用,園藝活動不僅是鍛煉身體機能,通過春種秋收,還可以感受植物生命的四季變化,從而激發對生命的熱愛和信心。”李樹華如是說。
不久前,李樹華為中國紀檢學院的干部工作環境進行園林設計,特意被要求制作一個園藝減壓園,并制定園藝減壓課程表,定期帶領他們去田野呼吸新鮮空氣,認識野生植物,以釋放在高壓環境下產生的壓力。“我不是一個倡導回歸原始社會的人,但機械化生產以及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生活環境讓人情淡薄,價值觀喪失,性格怪誕,亞健康人群增多。園藝療法被認為是最能緩和與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法之一。”
在海南和福建,曾有機構與李樹華合作讓園藝療法走進生活,卻因環境與市場不成熟等因素不了了之。“中國還處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園藝療法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許二三十年也不確定。”其實在美國,社區在園藝療法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社區花園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花園的“農戶”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學生家屬,他們一共說60多種不同的母語,可這并不妨礙大家在一起享受種子交換會、收獲聚餐會、交流園藝療效的成功與失敗,在這樣的花園里,園藝才能徹底治療你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