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香很有藝術氣質,這和她的生活有關。她的生活里處處充滿藝術,而不是僅限于天天做軟陶藝術品的生活,生活的藝術滲透到了她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談及軟陶,趙春香說她從小就有一個夢想——用藝術治愈病痛。
人究竟需要什么
趙春香做過幼兒教師,那是她一段極為重要的生活,跟孩子相處是簡單、愉快的,這讓她覺得非常幸福。趙春香也希望將這種具有幸福感的教育傳播下去,以此來解決現代人遠離快樂的問題。
為什么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卻總是找不到幸福感?人們究竟需要什么?生命如此短暫,能不能通過很短的藝術實踐體驗,就獲得持續的能量?那這樣的材料又是怎樣的?困惑的趙春香提出了這些問題。
她嘗試著實踐具有幸福感的幼兒教學,可由于當時環境的原因,她失敗了。1999年夏天,趙春香來到北京,一次在人才市場轉悠,看到一本軟陶的書,從此與之結下不解之緣。她開始嘗試將軟陶制作與幸福感教育結合起來。事實證明趙春香的嘗試是成功的,一直到現在,她都還在為當時的巧遇而激動!
大概是夢想力量的驅使吧,趙春香希望將幸福感傳遞給更多人。人其實很簡單,往往需要的只是最簡單的快樂。
軟陶,治愈系
走進趙春香的軟陶教室,能看到每個人都安靜地做著自己手上的事,那些軟陶在他們手中緩緩流出,變成一條條細長的陶土棒。這種安靜和專注,讓人幾乎忘了外面世界的喧囂。
趙春香說,這些學員是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兒童、白領、下崗工人、農民工、智障者、精神疾病者。他們來到這里制作軟陶作品,尋找片刻的寧靜和專注,用以忘記平日的煩惱和痛苦。在那個瞬間,他們的世界只有自己,所以他們得到快樂和滿足。
趙春香把這個制作軟陶作品的教學方式稱作“生態式軟陶藝術教育”。
大多數人做作品都喜歡依賴工具,其實這個做法弊端很多,實際上最大化地脫離工具,從靜心、收神訓練開始,做出作品的過程才是最美的藝術體驗過程。
而在過程中人們潛意識里的需求更多,比如自己對自己、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在社會中用藝術實現生活的藝術化;對自己的正確意識的管理等立體化的需求。在治療實踐中,趙春香發現身體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人對這些變化的需求是一樣的,而且需求的變化也是隨內在感知的階梯式邏輯發展的,是不斷進取的。
這是一種心靈得以釋放的途徑。每次課上,趙春香既指導學員進行基本功訓練,又鼓勵他們自由創意,主張動靜結合,感受一張一弛的內在訓練,達到完美的心靈體驗。
其實,很多人都一樣,健康或者疾病,都只是被浮世擾亂了原本的心智,阻隔了獲得快樂和幸福的途徑。趙春香認為,當每個人感知這一切后就會變得豁達、開朗了。
前沿的探索
趙春香說自己的軟陶藝術療法是具有普適性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她希望各種各樣的人都來她這里,一起接受藝術專注的熏陶,通過心手合一來尋得寧靜和安樂。
看到如今光鮮的趙春香,你很難想象她曾是一位嚴重的腎炎患者。那是一段難熬的日子。身體的疼痛折磨著她,房東還要漲房租,她不得不將工作室搬到了更小的地方。得過腎炎的人很容易犯困,一旦閑下來沒事兒做就開始打瞌睡。
不過趙春香說,她不會讓自己閑下來,如果不做事她就感覺不到快樂。所以,即使在身體不適的時候,趙春香仍堅持做軟陶。她發現,全神貫注地創作,就會忘記身體的不適,也不會覺得疲勞犯困。長時間下來,她的腎炎竟奇跡般有所好轉。看到軟陶療法在自己身上起到的明顯作用,趙春香很是驚喜,對于推廣給更多人也更有信心了。
有多少受益人,趙春香自己都數不清了,學生遍及全國。今年,她還要做一個軟陶藝術館,這是一個軟陶藝術生態教育研究中心,也是培養跨行業人才的實訓基地。
看著教室里不同人臉上都帶著同樣的平靜,著實讓人覺得幸福。這對趙春香來說很簡單,不過就是引導人們對最原本的幸福感的一種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