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后論者:政治改革無法適應經濟發展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滯后問題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討論,當時有民主發展先行還是經濟發展先行的爭論。鄧小平最初是主張兩種改革齊頭并進的。人生磨難讓他對民主和法制的缺乏刻骨銘心,因此,他認真思考了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并于1980年8月18日,發表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這個講話的主旨就是改革過于集權的政治體制,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其總體思路是,在縱向上,權力要不斷下放,尤其是向基層下放;在橫向上,權力要向周圍擴散,尤其是將一把手決策改為集體決策。應該說,以權力下放和擴散為特征的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發展。
在農村改革取得成功,農民生活大為改善之后,鄧小平將改革的重心移向了城市,這時他更加感覺到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性,并建議當時的中央負責同志認真研究這個問題,拿出改革的思路和方案。只是后來特殊的變故讓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被打斷。需要強調的是,鄧小平在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上,始終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而不是為了民主而民主,這是與一些人不同的地方。他的思想一直沒有繞開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這一基本命題。其實,很多人的滯后論也是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的,就是政治體制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因而是滯后的。
不滯后論者:如何解釋多年來的經濟發展
然而,如果從是否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來思考政治體制改革是否滯后,那么是否進行以民主為指向的政治體制改革就是有疑問的。在現代化經濟發展的某個時期,尤其是后發現代化國家在經濟趕超的階段,某種以權力集中為特征的威權體制反而更有利于經濟發展。這是有經驗證據的,有較強說服力的案例有三種:第一種是歐洲在近代化過程中,依靠集中起來的國家權力確立私有產權,打破地區壁壘,推動商業擴張;第二種是亞洲新興國家在經濟起飛過程中,一般都采取了不同性質的威權體制,如日本的“55年體制”、新加坡的李光耀體制、韓國的樸正熙體制、印尼的蘇哈托體制等;第三種是拉丁美洲在上個世紀下半葉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形成了軍人控制的官僚威權主義體制,智利的皮諾切特政權、秘魯的藤森政權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有人提出了新權威主義觀點,主張建立和鞏固新型的政治權威,通過集中起來的權力,快速推進經濟發展。
這些年當政治體制滯后論重新熱起來之后,就有人出來說,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并不滯后,否則如何解釋這么多年的經濟發展呢?滯后論似乎是更多國人的共識,但面對不滯后論者的這種論斷,又該如何回答呢?
我們得弄清楚現在的不滯后論者究竟說的是什么意思。一種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這些年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做了兩件事情,一是保護權利,主要是保護公民的經濟和社會權利,包括人身權利、遷徙權利、擇業權利、經商權利、福利權利等;二是集中權力,主要是政府集中必要的權力維持社會穩定,集中有限的資源,從事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這種政治體制改革大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何談滯后呢?
經濟發展不是衡量政治體制改革是否滯后的唯一指標
如果僅僅將經濟發展作為政治體制改革是否滯后的唯一指標,那么以上的結論的確不容易反駁。然而,不容易反駁不等于不能反駁。
首先,經濟發展有個可持續性的問題。中國這些年的經濟增長成就不容否認,但如果陶醉于這種增長,看不到增長中的問題,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低級增長后的停滯,甚至崩潰。這些年,地方政府在GDP壓力的驅動下,運用沒有得到制約的權力,低效率地使用資源,破壞環境,給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造成嚴重的障礙。近年來提出發展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實際上表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那些環境破壞后的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生存發展面臨困境。
其次,經濟發展有個成果分享的問題。有人將中國三十年的改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初期十年左右的時間,那個時期的改革出現了一種共享的局面,普通老百姓都能切實地分享到改革的收益,不公平感沒有那么強烈。鄧小平有個關于改革承諾的講話,那就是允許少數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后達到共同富裕。然而,后期的某些改革并未能促進這個目標的實現。那些先富起來的人,不僅沒有幫助別人富裕,而且千方百計地掠奪別人的財富。
因此,就經濟發展本身來看,這些年的狀況暴露了權力高度集中所帶來的嚴重問題。如果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這些問題將會繼續惡化,也就是說,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將會得而復失。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體制改革滯后論是成立的。
普通國民期望過有尊嚴的生活
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經濟發展,而且是為了普普通通的國民能夠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這種“尊嚴”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老百姓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感受。這些年來,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在不斷地改善,但尊嚴感不見得增加,甚至有所喪失。相對于官員群體來說,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地位在下降,而不是上升。
這個時代,人本身的尊嚴感越來越弱,權力和財富所帶來的尊嚴感越來越強。在權力高度集中,并且權力與財富高度結合的時代,這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不過,由于三十多年來,中國教育有了快速的發展,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受到了更多現代自由和平等理念的熏陶。因此,多數國民盡管在現實中不得不向權勢者低頭,但內心中有一種強烈的不滿,對“民主”有一種本能的渴望。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政治體制改革滯后,就不是因為它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是因為百姓有了更高的價值追求——那就是不僅要活著,而且要有尊嚴地活著。不過,普通國民也許對政治體制改革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在貧富高度分化的情況下,即使搞某種民主導向的政治體制改革,老百姓的尊嚴感也不會增加太多,但的確可以讓掌握權力的人有更多的顧忌,使得他們不敢蔑視老百姓,甚至要不斷討好老百姓。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