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臺灣一位學者談論“五識”教育,提到知識、常識、見識、膽識、賞識這五個“識”,甚合我意。這里借題發揮一番,也是對自己為人處世與做學問的標準作一個注釋。
人要有“知識”,這是毫無疑問的,知識來自于我們所受的教育,以及現實中的經驗與教訓。鑒于我們的教育在很多方面還不盡如人意,有時甚至扮演著提供錯誤信息、扭曲你的人生與世界觀的角色,所以,我認為獲得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是閱讀。尤其對于年輕人,閱讀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積累了一定書本與現實中得來的知識,你就需要有一定的“常識”。為什么把常識放得比知識還高?原因很簡單,沒有知識的人并不可怕,我們可以靠“掃盲”與補習來糾正他,可那些有意或者無意罔顧常識的人,才真讓你受不了,他們也是黑白顛倒與指鹿為馬的一群人。一個普通的人并不需要搞清登月火箭的原料構成與DNA的結構圖這種知識,但他得知道基本的善惡與美丑這些常識。對于青年人交朋友與尋找另外一半,我的建議是,對方沒有知識不要緊,但對于那些分不清常識的人,最好離他(她)遠一點,有時知識并不能挽救他,那是世界觀的問題。
一個人只有在擁有了一定的知識、懂得辨認常識的時候,才能更上一層樓,擁有自己的“見識”,這見識就是你自己看問題的觀點,你的思想與世界觀,這是一個學者與知識分子必須具備的。我常常遇到一些年輕人,由于知識有限,連基本常識也分不清,一見面就想發表一通“高見”,弄得你不聽也不是,聽也不是。當然,更讓你難受的是一些很有知識的學者,卻一點“見識”也沒有……
有了上面三種“識”,你就是一名有學問、有看法的人,一般就可以稱為知識分子了。大多數有學問的人,也就永遠停留在這個層面,而無法上到更高一級的那個“識”:膽識。膽識就是在你擁有了知識,也分清楚了是非曲直的時候,不再保持沉默,而是勇敢地表達,甚至去實施你的“見識”。一個人哪怕學富五斗、觀點超前,可由于種種原因,卻悶聲發大財,到了該出手的時候,連個屁也不敢放,這種人,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是沒有什么用處的。
關于膽識,大家還要分清楚一點,“膽識”可不僅僅是大膽,更不是“有勇無謀”。“膽識”必須是在前三個“識”之上的“有膽”,一個無知的人,一個連常識都不懂的人,一個毫無個人見識的人,他即便再“勇敢”,得到一些人暫時的喝彩,終究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甚至會貽害無窮。
最后為什么還加了一個“賞識”,而且放到了更高的一個層次,原因很簡單,擁有了前面四個“識”的人,缺乏的往往就是“賞識”,結果,讓他們在人格修為、在事業奮斗與理想追求上功虧一簀。
大家在人生路上踽踽獨行的時候,都有偶遇他人“賞識”的時候,請問,你是什么感覺,我相信,有時他人的一兩句“賞識”,往往成為你繼續走下去的動力,造就了你的一生。當然,我這里的賞識,不是指人家對你的賞識,而是你是否懂得“賞識”他人,包括賞識那些比你強的和那些不如你的,賞識你的朋友與對手,你的表揚者與批評者,甚至你的敵人……
生活中不難碰上那些擁有了“知識”、“常識”、“見識”,尤其是“膽識”的人們,往往都有高傲與目空一切的缺點,他們失去了“賞識”他人的能力,結果很簡單,不會賞識他人的人,肯定很難再進一步,久而久之,他們也不再被他人賞識。
你想,一個孤家寡人,一個脫離了普通人的“偉人”,即便“有膽有識”,又能走多遠呢?
賞識他人,就是我迄今為止得益最多的一條法寶,我把它送給你,尤其是青年朋友。
(摘自《社會學家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