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4年東京奧運會以后,日本人開始陸續外出看世界,他們的旅行有幾個特點:一是以年輕人為主體;二是時間較長,如一個月以上;三是花費少,一天三千日元左右(上世紀70年代的物價水平而言);四是旅途中交通工具盡量使用巴士、鐵路,甚至不使用交通工具,以步代車。也許日本人從來就是這樣認為的:旅游不是富貴階層的專利,是平民共享的樂趣。
日本人的旅行很強調“節約”兩字,看那些有關旅行的書名,就會讓人會心一笑——《5萬4千日元橫穿亞洲》、《12萬日元走遍世界》等。60年代的日本大學生對“貧窮旅行”不亦樂乎,但是,節約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位60年代曾以很少的錢游世界的日本朋友告訴筆者:“當年的旅行與今天坐在豪華巴士里,服從導游指揮的旅游真不一樣,我們的確很節約,能走路的就走路,不坐車,但并不是為省錢而省錢。走路使得我們有機會和當地人交談,了解當地人的生活,能夠在半路上拐進一家小咖啡屋,喝一杯最便宜的咖啡,看旁邊桌子的異國男女是怎樣談情說愛的。‘貧窮旅行’比起‘豪華旅行’更能了解當地風情,讓我們和世界更接近了,當然這樣的旅行需要更多的時間。”深入當地——這樣的旅游意識似乎已經滲透到日本人的靈魂。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時代,日本的旅游者并沒有給世界一個富裕者的印象,反而是背著行囊的浪人的形象。60年代后期日本出版的有關旅游的書籍,標題多有“冒險記”、“放浪記”這樣的字眼。
日本有一本旅游雜志叫做《地球的走法》,1976年創刊直到現在,依然是很權威、很經典的旅游指南,之所以強調一個“走”字,就是說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腳步感知異域。照日本人的性格,他們在旅行的過程中非常講究細節,比如,有關旅游的書有:《中國的古老小鎮》、《荷蘭的自行車》、《波蘭的食堂》、《英國的農場》、《歐洲的雜貨店》、《克羅地亞的海》,還有有關巴黎的狗、巴黎的貓、巴黎的小孩的專著,分門別類,深入到點。
旅游對日本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呢?首先日本人平時工作緊張,旅游確實能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其次,日本人總是有意無意地通過旅游向世界學習,充實自我,他們把這種旅行叫做“在海外活在日本”。
從本世紀初開始,日本的年輕人發現了一種新的旅游方式——志愿者之旅,以旅行者的身份開展國際志愿者活動,比如訪問柬埔寨和印度等地的福利設施等,打掃房子,進行環境保護活動,這種旅游方式在年輕人中很有人氣,通常還不易預約。(摘自《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