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主要標志應是:第一,調整不同社會關系而形成的不同的法律部門應當齊全;第二,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應當制定出來;第三,以法律為主干,相應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配套實施的規范應當制定出來;第四,法律體系內部應當做到科學和諧統一。這四個標志都具備了,就可以說在形式上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進一步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到,法律體系是否形成,還有實踐標準。一是現行法律與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是否相適應;二是國家的各項管理制度是否基本做到了法治化,即各種社會秩序是否是基于法律調整而形成的法律秩序;三是公民各項權利的行使和保護是否是基于法律而實現的;四是各種公共權力是否是依法設立、依法行使并受到法律制約。這四個標準統一起來,就是判斷法律體系是否形成的實際標準。我認為,無論從形式上看還是從實際上看,我國的法律體系均可以認為已經形成。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從整個國家法制建設來講,無法可依的狀況已經得到根本解決,這在我國法治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必須看到,社會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實踐沒有止境,法律體系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它必然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封閉的、固定的。
我國還處于改革、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處于完善過程中,因而反映和規范這種制度和體制的法律體系必然具有穩定性與變動性、階段性與前瞻性相統一的特點。因此,我們不能用靜止的、孤立的眼光看待法律體系,而應保持發展的、開放的態度。社會實際變了,我們就需要及時制定新的法律,修改原有的法律,廢止不符合社會實際、過時的法律,以適應調整新的社會關系的要求。
在發展和完善法律體系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問題都必須依靠法律規范來解決。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歷來是多種多樣的,除法律外,還有道德、風俗習慣、行業規范等。需要以法律手段來調整的,才考慮制定法律法規,通過國家強制力解決;能夠通過其他調整手段解決的,就不宜制定法律,要避免國家過多、過深地干預公民和社會生活。
我還要特別指出三點:其一,法律體系形成之后,立法的重要任務將從過去的制定新法為主,轉到立、改、廢、編、釋、審的并重上來,立法方式完善的任務仍很繁重;其二,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是個沒有止境的過程,尤其是科學立法與民主立法,仍是立法的兩大難題;其三,提高立法質量是立法的永恒主題,要使我們的法具有正義性、合憲性、規范性、穩定性、可預測性、可操作性和可訴訟性,這幾性同時具備,才可稱之為高質量的立法。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