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冬天,德國被盟軍鐵壁合圍,陷入到嚴重的危機中。經濟崩潰導致物資奇缺,老百姓生活難以維系,更糟糕的是由于長冬異常寒冷,無數家庭甚至連取暖的燃料都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只得網開一面,允許人們上山去砍樹。為了防止森林遭受嚴重破壞,政府部門派出林業人員在林海雪原里找出老弱病殘的劣質樹木,做上可供砍伐的記號,然后告誡民眾:如果砍伐未做記號的樹,將要受到處罰。
可是在當時的德國,幾乎所有政府公務員都被調往前線,根本沒有力量去查處違法的砍伐行為。就是在這種無政府的狀態下,所有百姓非但沒有上山去哄搶樹木,而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整個國家也未曾發生過一起違規砍伐無記號樹木的事。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每個德國人都自覺地執行了這項無人監管、沒有任何約束力的規定。
這是著名學者季羨林在回憶錄《留德十年》中講述的故事。
是什么力量使得德國人在如此糟糕的境況下,表現出超乎常人想象的自律?答案就在于他們從心底排斥濫砍伐的行為,而且在無人約束時依然能夠管住自己,不去做違背法規和公德的事。自覺不做不該做的事,引領他們戰勝了嚴寒,也戰勝了人性的丑陋。
這讓我聯想到作家洪晃在參觀卡地亞高級珠寶作坊時的經歷。在觀看過鉆石切割和鑲嵌工藝后,她遇到一位已經做了23年的拋光師,主要負責把珠寶座件在鑲嵌之前拋光。她見老師傅把一根棉線穿進要鑲嵌珠寶的眼里,把鑲嵌之后根本看不見的地方也都擦得賊亮,忍不住問:“那些拋光的部分以后誰也看不見,你不覺得浪費時間嗎?”
老師傅看了她一眼,認真地說:“一個東西沒人看見,但并不說明它不存在,至少上帝在看著呢。”
上帝到底在不在看?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師傅始終銘記著自己的責任,認真去做好每件應該做好的事,哪怕它們無人關注,不值一提。有沒有人看見無關緊要,只要無愧于心,無愧于己。
與德國人在無人管教時依然恪守著“紙上的規定”一樣,老師傅在無人在意之處依然嚴守著“心中的紀律”,都體現出一種境界,令人敬畏。
據說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弄瞎自己的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理智的敏銳。這位睿智的哲人告誡我們:不應該在別人面前比在自己面前更加羞恥,而應該在一個人也看不見時和在大家都看見時一樣不做壞事。毋寧在自己面前應該更知羞恥,并且把下列的箴言銘刻在自己心上:絲毫不做不適當的事。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