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民在6月13日的《學習時報》上撰文指出: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時期,大批社會成員為家庭基本生活計,為自己前程計,往往表現出一種焦慮不安、浮躁不定的情形,致使社會焦慮現象成為如今中國一個比較明顯的時代標識。這種社會焦慮現象既存在于公務員群體、企業家群體、白領群體、工人群體和農民群體;也存在于各個地區當中,如東部和西部地區以及城市和農村地區。在目前,要想徹底消除社會焦慮現象是不現實的,但是,緩解社會焦慮現象則是能夠做到的。就社會焦慮現象的緩解而言,至少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其一,建立一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初級民生保障體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準、廣覆蓋、有實效。其基本內容是:初步做到“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通過初級民生保障體系的建立,可以讓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有一個基本的生存底線,對未來也可以有一個大致的預期。如是。則能夠有效地緩解社會焦慮現象。其二,盡可能地實現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是指,任何一位愿意參加工作、具有必要能力并且年齡合適的社會成員都應當獲得一份有經濟報酬的職位。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得一種職業,對于社會成員來說,就意味著擁有了相對穩定的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意味著擁有了一個可預期的發展平臺,意味著能夠進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會活動。可見,充分就業是緩解社會焦慮現象的基礎性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