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在5月28日的《北京青年報》上撰文指出:最近很多地方興起了一場“治庸”的官場整肅風暴。官場不乏庸官已成社會共識。何謂庸官?簡單說有三種表現:或是思想平庸僵化,或是行為庸碌無能,或是人事庸俗鉆營。上個世紀美國政治學家漢娜·阿倫特(1906~1975)就提出一個觀點:平庸也是一種惡。她認為,在一些政治體制中一些平常的小官僚,因為沒有明確的愛憎和判別正邪的能力,這種公文機器同樣可能成為惡的化身。如果說貪官是體制的硬傷。庸官就是體制的內傷。“庸官”之惡,除個人原因,一般多與權力體制有復雜的關系。他們多是在任命制下誕生的官員,榮辱升降只與上級有關,長年揣摩上級意圖,使得唯上和服從成為他們官場行為的準則。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成為毫無個性的權力化身。說到底這才是庸官的本質。庸官之惡敗壞的不僅是官場風氣和權力體制,它對整個社會都會形成一種示范作用,使社會風氣也變得平庸和惡俗。治理庸官,是一個還政于民的過程。只有實現了權力向社會的回歸,只有把“為民做主”思維模式,轉變為“以民為主”的權力模式,通過政府與公民之間的積極合作,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平等的權利,庸官生存的土壤才會變得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