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的《人民日報》指出:今天的中國,民眾的訴求日益多元。輿論質疑時有耳聞。各級政府的回應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執政水平、檢驗執政理念的重要標桿。當初的陜西華南虎事件,歷時兩年不斷質疑與被動處置,耗費了極大的社會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這些年,“躲貓貓事件”、“釣魚執法事件”、“梧桐讓路事件”,政府回應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回應的態度在不斷改善,回應的方式在不斷調整。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成為撬動事件解決、提高執政能力的有力支點。不少人常有這樣的誤解,以為沒有質疑聲音,才算工作平妥;以為掩蓋了問題,才算治理有方。事實上,在社會轉型、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有矛盾暴露,有沖突產生,有分歧出現,正是多元多樣利益和價值在尋找渠道相互對話、彼此辯駁。對話勝于對峙,從傾聽民眾的訴求中改善治理,在回應輿論的質疑中尋求進步,實現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現代行政的基本理念。在百姓眼里,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遠比“一貫正確”更加可信、可敬、可親。縱觀這些年的情況,大凡能夠及時回應公眾質疑、正確對待社情民意的。往往會在良性互動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眾的訴求、媒體的監督恰恰是黨和政府寶貴的執政資源。時刻關注民意的溫度和風向,以公開透明化解疑慮,以聞過則喜樹立公信,以真誠維護群眾利益贏得民心,在良性互動中促進社會共識、完善公共治理,這是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目標和現實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