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在5月26日的《北京日報》上撰文指出:如今城市建設的亮點,抑或說是奪目之處,一字以蔽之:大。高樓天廈、闊路、廣場、寬橋,總而言之就是大。“大手筆”需要花大價錢。成就了“大手筆”,換來的卻是地方財政的赤字、銀行大筆的貸款。更為要緊的是,“大手筆”之外眾多的“小手筆”也就無暇以顧也無力以顧了。可問題是,老百姓都是俗人,高樓、大廈、闊路、廣場、寬橋之類,對于他們來說,似乎并沒有多么重要,反倒是對諸如公廁、路燈、人行道之類的被領導們看不上眼的“小手筆”更加關注和青睞。關注和青睞,是因為這些東西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方說,與廣場相比,老百姓更需要實用且清潔的廁所;與多車道的寬闊大道相比,老百姓更需要他們常年居住的背街小巷能夠平坦整潔;與燈火輝煌的高樓大廈相比,老百姓更需要在一般街道兩旁點亮路燈,以便夜間不再摸黑走路;與造價高昂的音樂噴泉和巨型雕塑相比,老百姓更需要在行人較多的路旁設置一些用以歇息的木椅、石凳……同“大手筆”相比,“小手筆”要容易得多。也儉省得多。只要官員的“政績觀”真的以老百姓“高興不高興”為尺度了,干部的升遷提拔真的由民意來決定了,那么。老百姓生活需要的“小手筆”不但不會被旨在凸顯政績的“大手筆”淹沒、擠掉,說不定,時下被冷落、遭排擠的“小手筆”也會“咸魚翻身”,變成炙手可熱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