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令人難忘的大事中,新病種薩斯的爆發和流行是整個世界最為揪心的一件。薩斯(中國稱之為非典型肺炎)取自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疾病英文病名SARS(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簡寫)發音,中文直譯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該病由新型冠狀病毒經飛沫或體液接觸傳染。潛伏期2-7天,最長可達10天以上。病變特點為彌漫性肺炎及呼吸衰竭。癥見高燒、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難,可伴頭痛、倦怠、肌肉僵直、食欲不振、意識紊亂、皮疹及腹瀉,胸部x光檢查陽性。
通過新聞媒體的報導,我對該病傳播過程有了一個了解。截止到當年7月WHO宣布疫情基本控制為止,統計32個國家共800多人喪生,8000多人受到感染。中國抗薩產生了許多英雄,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但薩斯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也的確令人深思!
正當人們為薩斯的傳播憂心忡忡之時,中醫藥在其治療上的介入為世界帶來了驚喜。2003年1月7日,廣東省中醫院收治了第一例薩斯病患者。該院按照常規采用中醫藥治療。到4月份時,該院收治的112例患者大部分痊愈出院。WHO專家James博士4月7日考察該院時,詳細了解防治薩斯的工作,對中醫治療薩斯的成績表示了首肯和贊揚。
4月中旬,中國衛生部非典防治領導小組發出通知,向全國推薦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非典型肺炎中醫藥防治技術方案(試行)》。通知指出,廣東省防治非典的實踐表明,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優于單純的西醫方法。
中醫藥的醫療價值引起了香港醫學界的重視。香港醫院管理局借鑒內地經驗,開始全面向醫護人員提供中藥沖劑,以減低一線醫務人員的感染率。同時通過特區政府請求中央政府委派內地中醫藥專家到港協助當地開展中醫藥防治薩斯。5月3日,廣東省中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林琳副教授和中醫內科專家楊志敏副教授應邀前往香港,與當地專家一道共同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薩斯的方法,提高臨床療效。
5月15日,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的兩名中醫專家唐啟盛和郝瑞福正式進駐中國人民解放軍小湯山醫院,他們是進入隔離區內的首批地方醫務人員。自此該院薩斯患者開始接受中醫藥治療。6月初,據有關方面披露,自中醫專家進駐小湯山醫院以來,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在該院順利實施并得到推廣。全院有8個病區的患者全部服用中藥,384名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超過醫院病人的60%,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覆蓋全院18個病區;中日友好醫院課題組對該院收治的16例薩斯新病人進行中醫藥的臨床觀察顯示:中藥在薩斯治療中不僅退熱快、不反復、有效緩解癥狀,而且中醫藥的早期干預在疾病發展中對減輕肺損害程度有一定的作用。單純中醫中藥治療期間,無一例病情發生惡化。
6月中旬,WHO代表Mark Salter肯定了中醫藥治療疾病的功效,并認為今后中醫藥一定能夠更為廣泛地被用于治療疾病,國際醫療研究機構正密切研究中醫藥的療效。
6月2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副組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答記者問時說:中醫療法在薩斯整體治療方案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協同作用,中西醫結合是這次薩斯防治工作的特點之一,也是優點之一。
7月2日,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余靖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全國中醫藥防治薩斯學術研討會”上指出:薩斯疫情不但考驗了中醫藥,而且為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科學的中醫理論指導,前瞻的臨床觀察設計,系統的現代中藥篩選,提高了防治薩斯的臨床療效,縮短了薩斯病程,降低了薩斯的臨床死亡率,同時讓世界進一步了解、認識了中醫藥,為中醫藥現代化以及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10月8日,在WHO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主辦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薩斯國際研討會”上,WHO駐華代表Bekedam醫生說,傳統醫學作為在全球醫療體系中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領域一直為WHO所認可,中國將傳統醫學整合融入到中國醫療體系的做法,可以作為其它國家效仿的樣板。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薩斯的優勢體現在:減輕病人的乏力、氣短、呼吸急促等臨床癥狀;促進肺部炎癥吸收;減低血氧飽和度(Sa02)低下的風險,使異常波動的Sa02趨于穩定;促進外周血淋巴細胞的恢復、提高T細胞亞群的水平;減少糖皮質激素和抗病毒藥的用量及不良反應;減少谷丙轉氨酶(ALT)、乳酸脫氫酶(LDH)和尿素氮(BUN)的異常發生率。這充分顯示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薩斯的安全性。
據不完全統計,那一年中國共有195個指定的薩斯治療醫院與102個醫學機構協作,60%的薩斯病人受到過中醫藥治療。中醫藥在薩斯治療中的作用,顯示出這一傳統醫學的偉大性、科學性和實用性,讓全球的華人為之自豪。
在美國人談“薩”色變的那段日子,為了解除周圍西方人士的恐慌,我也對病友和同事們進行了必要的中醫知識宣傳。中醫預防思想幾千年來一直指導著人們科學的預防和治療疾病,使許多人享受健康的生活。其精髓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疾病發生有兩個因素:人體本身的正氣不足和外界的邪氣侵襲。因此只要從這兩方面著手,使正氣不虛,并防止邪氣的侵入,就可以達到預防的目的。具體在日常生活上尤其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調養精神。只有在精神寧靜的狀態下,氣血運行才不至紊亂。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太過,都會損傷人體氣血致病。
2、合理飲食。飲食攝入水谷精微有補益氣血,調整陰陽,改善體質的作用,飲食適時有節,寒溫適宜,精粗搭配,講究衛生,不偏食,避免不良習慣及嗜好。
3、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時間要有規律,衣著適應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加減,勞逸必須結合、得當。
4、鍛煉身體。合理鍛煉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增強臟腑功能,排泄邪氣。
5、避免邪氣侵襲。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淫”,太過則易傷人致病。在季節交替或氣候變化時,尤應避免邪氣;在流行病爆發時,盡量不要去疫區,避免與傳染源接觸。
6、既病防變。有病早治,控制傳變和轉移,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有效控制疾病,盡量減少正氣受損的程度。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冬季為蜇伏期,病毒潛伏。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維持健康,必須適應內外環境變化;保持好的精神狀態,早睡早起,飲食強調養心氣;同時衣著和房間注意保暖。中醫流行病學將薩斯歸于風熱,爆發于冬末春初。按照中醫預防法則,只要通過上述方式保持自身免疫系統的強壯,“正氣存內”,就會減少病毒侵襲的可能,避免疾病上身。通過這些宣傳,使周圍西方人士對中醫有了更深地了解,對薩斯的預防也有了一定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