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的阿拉伯原野上旅行,于無邊無際黃沙覆蓋的大地上,你會看到敘利亞西北部有一大片布滿芬芳果園和茂密森林的綠洲。這就是被人們稱作“綠色海灘”的拉塔基亞。拉塔基亞是敘利亞西北部的海港城市,也是從歐洲經土耳其陸路的最后一站。幾天的“綠色海灘”旅程,讓我深深地醉倒在阿拉伯高原的中古迷情之中,至今回味起來,仍意韻深長。
一千根石柱的城市
我在拉塔基亞城漫步,高聳的樓房,排成長串急馳的汽車,穿著長袍、蒙著黑紗的婦女,以及那些頭頂大餅和水果不停地叫賣的人們,使這座古城變成了一座喧囂的鬧市。這座城市不太大,沒用多長時間,我已經走了好幾條街。有一種奇怪的景象吸引了我,使我不勝驚奇:在高聳入云的現代大廈旁邊,在古老的伊斯蘭教堂之側,在熱鬧忙碌的市場里,在高速公路中間的小廣場上,都會看到一些高大的石柱。有的單根豎立,有的三、四根并列在一起。粗粗的石柱上,雕了一些奇妙的花紋,石柱上綠苔斑駁,顯示著年代的久遠。
敘利亞向導告訴我,拉塔基亞一向以石柱眾多著稱,在古代就被稱之為“一千根石柱的城市。”恰巧一千根石柱,這當然并不一定,但從美譽中卻可以想象石柱之多。原來,這和敘利亞的歷史有密切的關系。拉塔基亞處于敘利亞沿海平原的中央,是敘利亞最大的海港,自古以來,就在敘利亞經濟上占著重要地位。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物產,和古代迦南人一支的腓尼基人的辛勤勞動,使得這里富饒繁榮。公元前六十四年,拉塔基亞被并入羅馬帝國的敘利亞省。石柱就是羅馬帝國時期留下來的,距今已有兩千年了。在羅馬帝國統治敘利亞的四世紀中,有一些敘利亞人當了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些遠在意大利執王杖的敘利亞人并沒有忘記他們的故鄉,在其統治時期,拉塔基亞城修起了許多美麗的有紀念意義的石柱。而那些出色的敘利亞藝術家、建筑家,也由此馳名于版圖廣闊的整個羅馬帝國。
在羅馬帝國時期,以農家的房屋為基礎發展出一種比較復雜的城市住宅。這種住宅有三個部分:中庭、正房和柱廊。柱廊是住宅內部的一個露天的院子,有很多高大美觀的石柱環繞著,這種風習也傳到了富饒的拉塔基亞。因此,拉塔基亞數以千計的石柱,除了因為當時修建了許多紀念物之外,這種住宅中的建筑形式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敘利亞人尊敬自己多才多藝的祖先,更愛惜先祖們勞動、智慧的結晶。因此,無論是那些作為羅馬帝國時期紀念物的圓柱,還是普通宅院里的廊柱,都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跡而特護。兩千年過去了,盡管這里曾多次遭受異族入侵的戰爭和大地震破壞,卻仍然保存下來。近些年來,拉塔基亞城隨著海運和其他工業的發展而不斷擴大,新的建筑也不斷涌現。但是,以石柱自豪的拉塔基亞人都非常珍惜石柱,沒有毀壞它。現代建筑與古老的圓柱共處一地,使古城拉塔基亞別具一格,吸引著全世界的游客。我看到了一個持久地追求文明,把祖先的遺跡視為生命一樣可貴的民族。
烏加里特國遺址
沿著拉塔基亞環城路北駛,我們來到一座古老的港口。三千多年前,這兒叫亞里穆塔港,亦稱白港。生活在這里的腓尼基人,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商人。當時的烏加里特國王為了反抗希蒂人和亞述人的入侵,曾和埃及法老結成同盟。隨著這種關系的發展,兩地間的海上貿易往來不斷增多,白港就發展成為國際大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楔形字母,是腓尼基人對人類的最大的貢獻。這些字母就是在烏加里特國的遺址中發現的。
我們下了車,沿著石級爬上一座土崗,放眼一望,我驚呆了。眼前出現了古城的廢墟,這就是三千多年的烏加里特國遺址。這座古城十分雄偉,縱橫交錯的街道,鱗次櫛比的房屋,看上去設計和建筑都很講究。我們順著大街走進城里。古城的街道和墻壁用石塊修筑,我看到了用來排水的溝渠,供人們飲用清水的石井和蓄水的石缸。從現在的眼光看,這座城不算大,古代的王妃貴族也不算奢華。但是,以那時的生產工具,能平地建起這樣一座石頭城,應該說是非常了不起啊。
古城的管理員熱情地接待我們,拿出這兒出土的楔形字母給我們看。他告訴我們,這座古城遺址,是因為要在這里修建旅館,破土打地基時才發現的。經過考古學家挖掘,才讓它顯出了原來的面貌。
走出古城時,在城門口兩塊大石頭的縫隙中,我看見了一叢野花,細細的莖兒,支撐著黃色的花朵,在微風中搖晃,好似在憑吊古人。
巍峨的薩拉丁堡
沿著公路繼續北行。很快就進入了拉塔基亞山區。這兒樹木繁茂,蒼郁蔥蘢。溝谷里溪水奔流,嘩嘩作響,牧童正趕著羊群到溪邊飲水。樹叢中不時閃現出庫爾德人房屋的白色墻壁,綠色的瓦頂和圓形的拱門。南庫爾德人是阿拉伯民族英雄薩拉丁部下的后裔。十二世紀后期,薩拉丁率領南庫爾德人在這一帶同十字軍作戰。其后,他的一些部下就在這里落戶了。
遠處無際的林海中,矗立著十分險峻的孤峰,山巔上有一座壯觀的古堡。由于孤峰突起,城堡就像懸在空中。向導說,那就是薩拉丁堡。我仰頭望去,峻巖峭壁,直插云天,在那絕壁的頂上,用方石砌著城墻。矗立著圓形的塔樓。藍天上飄著幾朵白云,緊緊擦著塔樓的尖頂滑過,一些細長的云絲被高大的城堡擋住了,飄散開去,似乎是古堡披著的輕紗、絲帶,好不壯觀。
管理員說,城堡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原來叫紹尼堡,十字軍遠征時占領后作為他們侵略阿拉伯的據點。十字軍憑借從巖石中開鑿出來的防護塹壕,以及高出地面六十公尺的吊橋,使它成為難以攻破的堡壘。薩拉丁率部對它進行長期包圍,直到城堡里糧絕水盡,才把它攻破,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這座城堡改名為薩拉丁堡。
我們跟著他爬上石級,管理員說:“這些石級原來并沒有,古人都是通過吊橋進到古堡里去的。”我們終于爬到了峰頂,進入城堡,豁然開朗,居然有很大一塊平地,排列著一座座石房子。較大的有三層,是住宅,較小的一些是馬廄。進到石房子中,我才知道,這個龐大的建筑,非常復雜:最下面的一層是地牢,中間的二層有一排排石頭廊柱,這是議事大廳,歡慶勝利的時候也在里面跳舞。最上面的一層是城堡最高領導人的住室。地上有個一人粗的洞,據說可以直通山腳下,平時封死,沒人知曉。它是萬不得已時,供城堡里的人出逃的安全通道。
出了石房子,管理員把我們領到一個拱形的圓洞里,告訴我們這就是最早的城門。我走到城門口,看到了那座橋墩的頂尖,上面的橋板已經蕩然無存。探頭下望,又深又長的山澗橫在下面,一落千丈,令人心頭怦怦直跳。這個山澗肯定也是古人開鑿的,可那時敘利亞是沒有火藥的,不知道他們怎么鑿出來的。
告別時,管理員意味深長地對我說:“正像你們祖先修建的長城,我們這座古堡也是歷史的見證。它記錄了我們阿拉伯人光榮的勝利和入侵者可恥的失敗。我們一定會更悉心地守護著它!”